抗战老兵方队:民族脊梁昂首通过长安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伟 等责任编辑:高飞
2015-09-04 11:58

抗战支前模范乘车方队致敬!

抗日洪流中的钢铁长城

■本报记者 刘 伟 特约记者 张圣涛 通讯员 于 航

庄严宏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万众瞩目的天安门城楼,威武震撼的受阅三军……坐在受阅车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92岁村民梁福胜内心激荡,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有生之年会来到首都北京,与全国人民一起纪念和缅怀70年前的抗战岁月。

梁福胜等抗战支前模范组成的乘车方队,分乘12辆特制的受阅敞篷车,紧随抗战老兵及抗日英雄子女乘车方队,缓缓来到天安门城楼前,接受祖国和人民的致敬。

这些抗战支前模范中年龄最大的98岁,最小的80岁,都是抗战时期的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户、老接头户、儿童团员和“堡垒户”。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仿佛依然留刻着战火的印记。

基准车缓缓驶过东华表,87岁的李兰英老人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她13岁参加儿童团,成了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的抗日小战士,由于表现出色,后来还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谈及当时坚守根据地的情况,李兰英记忆犹新:“坚壁清野”是各根据地群众对付日本鬼子扫荡和“三光政策”的有效办法。鬼子每次扫荡前,我们就提前组织老百姓把粮食等物资藏起来,让敌人进入根据地后饥不得食、渴不得饮、困不得睡。

坐在车上的还有水上游击战英雄马仲秋。抗战时期,活跃在河北白洋淀的民兵利用冀中平原江河湖汊遍布的特点,以白洋淀为中心成立了水上雁翎队,如今已经96岁的马仲秋就是当时的雁翎队政委。

“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毛主席当年对人民战争的高度评价马老至今念念不忘。

来自洛阳的支前模范吴素珍已经91岁了,满是皱纹的脸上透着慈祥平和。她和其他7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拥军八姐妹”,如今只有她一人健在。

“我是代表八姐妹一起来的,以前我们支前奉献无怨无悔,今天我要与祖国人民共同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吴老是抗战时期的“堡垒户”,经常给前线官兵送水送粮、缝补衣服,还给战士们做军鞋。当时条件异常艰苦,不少老百姓都穿草鞋,她怕家里的鞋底太多引起敌人怀疑,就将做好的军鞋和鞋底藏在地窖里。

观礼台上,人们向这些抗战的幕后英雄们挥手致敬……

坐在受阅车上的民兵排长李恒彪已经87岁。老人出生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闻名全国的“地道战”就发生在那里。

“当时日伪军被我们打怕了,传出这样一条禁令: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提起“地道战”的威力,李老仍是豪气不减,“看到祖国今天的强大,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不会被人欺负!”车队缓缓驶过西华表,这短短的几十秒将被历史永远铭记。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八年抗战,成千上万的支前模范出人、出钱、出力,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镌刻他们的卓越功勋。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