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发言摘编

来源:人民日报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9-16 08:52

深入开展“四信”教育

许仲梓常委

从2013年起,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开展了以“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为主题,以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对社会的信誉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简称“四信”教育活动。“四信”教育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

要发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主体作用。不断深化“四信”教育,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性,扩大活动影响力和覆盖面;把握年轻一代的个性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业创新中遇到的困难。

要积极发挥商会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工商联所属商会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紧密,对会员思想动态和经营状况了解及时具体的特点,发挥商会的主阵地作用。通过制定行规会约、行业标准,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

要加强法治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宣传和培训,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树立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的意识,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破除官商勾结和“背对着背”等不良政商关系,打破“隔离门、玻璃门”,构建健康新型政商关系。

要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引导企业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增强依法用工意识,加强人文关怀,保障职工根本权益,增加职工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代表全国工商联)

加大公共文化供给

蔡达峰常委

基层不稳,地动山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落地意义重大。我们多年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成为凝聚民心、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力量。要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扎根落地,三个关键问题应得到重视:

价值内涵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具体实施更要体现核心价值观。例如,必须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工作重心放到基层老少边穷地区,支持地方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国家精准扶贫投入为主,帮扶贫困县配套投入,实现文化设施能建设、可达标、免费开放、正常运营。

因地制宜问题。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习俗、地区习惯差异大,而区域精神和民俗文化凝聚着当地历史民情及价值追求,约定俗成、集体认同,具有强大社会建构和教化力量。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要以区域精神为载体推进核心价值观实践,在丰富民俗文化中增强核心价值观体现。要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组织策划民俗主题活动,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帮扶当地民间文艺院团发展,支持农民自发自创的传统文化活动。

因人制宜问题。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始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放下说教、多接地气。拓宽阵地,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发挥乡镇文化站、乡村少年宫、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阵地作用。选择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春节、元宵、端午、重阳等重大传统节日,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代表民进中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