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境:“驼峰航线”延续的故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国华 文升林 杨金高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8-26 15:37

拿回护照后,汉克斯掉下了眼泪,50多年后终于又来到了当年出生入死的驼峰航线故地。

驼峰老战士寻找老战友

1997年2月14日,解放军报周末版发表了在云南省泸水县片马镇中缅边境我国一侧发现驼峰空运失事飞机的消息,并配发了飞机残骸和失踪飞行人员遗留的一只皮鞋的照片。随后,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新闻媒体也播发了这一消息。

消息传出后,在驼峰空运幸存的老战士和关注这段历史的海内外人士中引起强烈震动。由于条件险恶和资料匮乏,驼峰航线上失事的500多架飞机迄今尚未发现一架比较完整的残骸,这次发现的是最为完整的一架残骸。而让老战士们更加关注和更加激动的是,从这架飞机残骸所处位置和飞机编号看,正是当年驼峰空运中著名的“福克斯丫口”事件中失事的那架53号飞机。

“福克斯丫口”是驼峰空运飞行员们取的名字,位于云南省泸水县片马丫口稍南一点的地方。片马丫口地处高黎贡山山脉的一个峡谷,东连怒江,西靠中缅边界。今年6月上旬,记者登上海拔3300多米的片马丫口边防哨所时,只见这里云雾缭绕,气候变化莫测,气流和风向不定,十分寒冷,值勤哨兵裹着长毛大衣。但与高黎贡山、怒江等其它天险相比,这个丫口是当时飞机能低飞通往缅甸的一条空中捷径,被驼峰飞行员们喻为“V丫口”(即“胜利丫口”)。

1943年3月11日早晨,中国航空公司美籍驾驶员福克斯和两名中国飞行人员,驾着满载锡、钨锰矿和猪鬃等货物的飞机从昆明起飞,与他们同行的还有3架运输机。在准备穿越片马丫口时,他们发现气象恶劣,云层极厚,无奈之中只好飞南边那个丫口,但必须飞得更低。前3架飞机擦着树梢飞了过去,当福克斯驾机欲飞越时,碰上了强烈的低气流。这股气流会把飞机吹向右侧的山脊上,然后顺着山脊吹入险恶的怒江峡谷。福克斯只好驾着53号飞机迫降在山坡上。令人吃惊的是,坠机几乎是完整地趴在山坡上,驾驶员的座舱门没有被打开。事后,许多驼峰飞行员都相信福克斯和两名中国飞行人员还活着。记者在采访驼峰老飞行员潘国定、周炳、华人杰时,他们都说,那时候每次飞越片马丫口,都要往南飞一下去查看53号飞机,有的飞行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晚上超低空飞行,然后用着陆灯照射驾驶舱。我们都希望他们能逃生。

经过无数次的空中搜寻后,飞行员们只好遗憾地离开这个被他们称作为“福克斯丫口”的地方。但是,53号机组人员是死是活?这个谜团几十年来一直萦绕着驼峰老飞行人员。这次飞机残骸被勘查,他们希望能从现场遗物中解开这个谜。

北京航空联谊会副会长、军队离休干部华人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这次寻找53号机组人员之前,北京、昆明等地的航空联谊会就做过许多努力来探寻驼峰空运的遗迹遗物,多次组织美国驼峰老战士来中国,寻找驼峰航线上失踪的亲友。抗战老飞行员李裕虽已70多岁高龄,但每次美国驼峰老战友们来华访问,他都热情接待,细心帮助他们了解情况。

华人杰教授介绍说,53号飞机残骸被发现的消息见报后,我们迅速查找了机组人员名单,除了正驾驶美国人福克斯之外,另外两名中国人是副驾驶谭宣(香港籍)、报务员王国梁(广东籍)。由于失踪50多年,生还希望很小,我国有关部门已确定他们为烈士,姓名已镌刻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上。

能这么快查找到失踪人员名单,这与老战士夏华女士的多年辛勤劳动分不开。由于资料缺乏,寻找、收集、确认驼峰航线上牺牲和失踪人员姓名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夏华多年来默默无闻地做着这项工作,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最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名单资料。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