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达兰姆伽 接受魔鬼训练
第二天一早,进行严格的消毒、注射防疫针。从国内上飞机时,我们穿着棉衣棉裤。眼下,都换成了短裤和衬衫。从严寒一下子走进酷暑,不少人患上了感冒。
早餐是牛肉罐头和青菜,比西安军校的伙食好的多。但是,大家对牛肉并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肉质粗糙,味道怪异,不如国内的好吃。
早餐后,大家搬到新搭成的帐篷里住,十几个人住一个帐篷,较为宽敞。又领到了香烟、糖果、手纸、蚊帐、防虫药水。
2月23日,我们得知第二天就要从汀江出发去兰姆伽了。这一夜,大家非常兴奋,天还没亮,就索性起床捆扎行李静待出发。我们要坐五天的火车,才能到达西南方向的兰姆伽训练基地。
傍晚,我们登上专列,是英国人制造的火车。入夜,我们难以入睡,这天是农历正月十三,再过两天就是元宵佳节。2月25日中午1时,列车因扳错道叉,第十三节车厢脱轨翻倒。西北农学院附属高中的刘恕新战友慌乱中跳车,不幸被正在倾翻的车厢压死。大家闻讯,无不为之痛惜。
2月27日午后,我们在莱尔曼海尔火车站遇到一支美军汽车队,车上的美国士兵向我们热情地高呼:“顶好!”我们激动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作回应。美军伸出手臂,摇晃着“V”型手势,不断地欢呼着,双方好像胜利会师似的,充满无比喜悦和兴奋的心情。
2月28日晨,在另一个车站,我们又遇到一列满载英国官兵的列车。这些英国官兵高傲,目中无人,俨然一副印度宗主的面孔,冷冷地注视着我们。
我们看到这些英国佬盛气凌人的样子,心里感到十分气愤,也就白眼相看——抗日战争开始时,英国处处向日本妥协,不惜牺牲中国利益来祈求自己的安宁。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过程中,又背信弃义,陷中国远征军于险境,导致第一次缅甸战役的失败。
3月1日半夜,火车在一个车站停了下来。大家以为是中途临时停车,谁也没在意。天亮了,大家往车窗外探头一看,只见站台的站牌上豁然标着一组英文字母——Ramgarh。我们都懂英语,一见这组英文字母纷纷狂喜地高喊:“兰姆伽!兰姆伽到了!”
我被编入汽车兵团,任上士班长。班里有1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7辆GMC型大卡车和两辆军用吉普。驻印美军开始对他们这些根本没摸过车、没上过战场的战士实施强化培训。短短数月里,我们要学驾驶、仪表标的识别、汽车零部件的作用、车队行车规则、困难地形驾驶及防空知识,还要练习爬吊杆、翻山、爬树等,几天下来人就散了架。
5月1日,我们从兰姆伽到达雷多。先在雷多南鬼门关附近的丛林里搭帐篷住宿,因所住之地系热带病传播地区,先后有屈大章等二人染病去世,后迁到驻印军炮兵第十二团营房来,接受高级驾驶训练待命回国。
跨越“生死线”远征异域的孩子回家了1945年7月12日8时半,我们这个编号为CC281的车队出发回国。车队主要由百辆崭新的吉普车组成,还有十轮大卡车、中吉普车、卫生救护车、大吊车等。
我聚精会神地手握方向盘,沿山腰盘旋前进。差不多11点,车队到了印缅交界处的鬼门关。车辆等待宪兵检查。宪兵检查的很仔细,足有三个小时才结束,扣下私货两三麻袋之多。战事方殷,大家都在流血流汗,一些人借路走私,实属民族败类。
午后两点,车队继续前进。鬼门关对面便是一个陡峭的大山坡,路越爬越高,越高越险,仿佛已高达云层。同时立感空气稀薄,呼吸颇觉困难,车子像老牛一样喘着粗气在山间慢慢爬行。
黑暗渐渐笼罩大地,细雨也变得急骤起来,雨刷不停地摇摆,看外面仍一片模糊。这时,各车不约而同地将车灯开启,车队蜿蜒上下。在这海拔2600米的野人山区行车,容不得半点疏忽。这条路硬是从茫茫无垠的原始森林开辟出来的。如今,行驶在这条路上,才真正体验出筑路时的艰苦。行行复行行,爬陡坡,转急弯,不停地换挡调速,于夜11时才抵达新背洋宿营地。
7月15日下午4时车达密支那西郊。
数月前,这里曾是驻印军新三十八师和日寇酣战之地。我军三进三出,历时两个多月的攻坚战,才从日军手中夺回这座缅北重镇。至今,公路两旁战争痕迹触目皆是。弹窝密布,树木被焚,焦烂之状惨不忍睹。经过火车站,看到被飞机炸毁的残破车厢、道轨,东倒西歪堆放在铁路两旁。建筑物上的弹窝似蜂巢。残砖碎瓦遗弃遍地。当时战争激烈场面如在眼前。
7月16日晨6时我们于浓雾细雨中离开了烟云笼罩的密支那。因急于顺公路前进,未能进城一观全貌。听人讲城内建筑已在炮火中尽成焦土,满目凄凉,不看也罢。
车行四五公里,便到伊洛瓦底江边。横渡该江之桥系用江轮连接而成,长约两千米。驾车颤巍巍地渡过浮桥。过桥之后,又复入山。上下盘旋,路窄且滑。行来亦须全神贯注。
7月17日晨6时即与八莫作别。至中午,车子已驶入高黎贡山丛,阴雨绵绵,加之山道多被冲毁又系盘旋向上,急转弯很多,公路尽成“S”形,行车非常困难。午后2时,车子方才爬上山顶。这一段路云雾弥漫泥泞难行,不亚于野人山之道,只是没有那么危险、高峻而已。
至傍晚抵达芒友,离国门越来越近,仿佛已经闻到祖国大地泥土的芳香。
连日行车,人极疲累,汽车亦多生病。7月18日,车队在芒友停驻一日。我们则跑到附近高塔矗立的山岗一游。
沿着石铺台阶往上攀登,就像在家乡登泰山一样。十来分钟便达山顶。有一砖塔高丈余。塔后是洋灰、三合土砌成的大墓。仔细一看,原来是新一军第三十八师阵亡将士公墓。墓高约四五尺,周围一丈有余。塔上镌刻塔文: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初,为掩护中印公路的修筑,中国驻印军主力源源开进缅北,出野人山经新背洋于三十三年八月攻占密支那。继克八莫,合围南坎……战役中,我中华健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终克强敌。为纪念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忠勇将士,建墓建塔,昭示后人。我们在墓前凭吊良久。午后又约三人来山根游览。信步顺战车碾过的履带痕迹前行,渐入荒草竹林之中,一路上看到废弃的战壕坑道,弹壳、碎片和锈迹斑斑的电讯器材到处都是,还发现不少枯骨。激烈战斗的情景历历在目。
7月20日,8点左右车队驶抵滇西门户畹町——远征异域的孩子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