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赴缅甸,两次翻过野人山
1941年春,耿荫龙和战友奔赴缅甸仰光,抢运国内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缅甸仰光的港口,停满了盟国援助的汽车,装满了军用物资,耿荫龙与几十名运输兵每人领到一把车钥匙就上路了。这是中国与缅甸陆路相通的国际生命通道,天空不时有日军的侦察机和轰炸机飞过,大伙日夜兼程,为了避免被当做主要轰炸目标,他们只能分散行动。
在缅甸的日子里,疾病曾令耿荫龙感到过恐惧,夏天,缅甸内陆霍乱横行。因为当时缺医少药,“早上得病,晚上就死,非常快”。
他们驾驶满载军用物资的卡车,沿着崎岖、狭窄的滇缅公路夜行昼伏,向中缅边界的腊戌前进。滇缅公路当时是中国唯一与国际连通的陆路生命通道,路况非常差。
日军登陆仰光后,耿荫龙又奉命在曼德勒城组织当地华侨和老百姓搬运、疏散军用物资。不久英军全线溃退,日军很快打到了曼德勒,中国远征军回国之路被切断,耿荫龙所在的后勤部队烧掉卡车,焚毁辎重。在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的率领下撤往印度。
虽然印度与缅甸仅一山之隔,但野人山中有大片丛林及沼泽地,亚热带原始雨林中终日不见太阳,瘴气弥漫,且夏日多雨,毒蛇、蚂蟥及蚊虫极多,疟疾等疾病横行,恶劣的环境使得一般人很难活着走出去。大部队面临着自然界的生死考验,很多人在丛林中染病倒下了。
当时丛林中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早已断粮,缺医少药。成群结队的蚂蟥无孔不入蚕食着倒下的官兵及冰冷的尸体。除了面对毒蛇、蚂蟥、蚊虫、瘴气的挑战,森林里还随时会爆发疟疾、登革热、霍乱等传染病。
“许多官兵晚上住在山洞里,早上没有一个醒过来。”耿嘉陵说,当时父亲讲,满山都是白骨,顺着白骨走就不会迷路。
部队在山中辗转二十多日,终于到达印度英帕尔。经过短暂的休整,耿荫龙又接到命令,背着干粮,再过“野人山”,带队沿着山路接济后面的部队,其状更加惨烈,中国远征军损失过半,八九万官兵有一半命丧异国他乡的荒山野岭。几个月后,父亲奉命首次飞越驼峰航线回到昆明,接运新兵赴印度,才知道很多战友都牺牲在缅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