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
1942年7月,耿荫龙被派回印度受训,组建战车营。再次飞越死亡之路——驼峰航线。这是他第三次横穿喜马拉雅山脉的飞行,乘坐的是由美国飞虎队员驾驶的军用飞机,从飞行员口中知道这条航线几乎天天都有空难发生,天空晴朗时沿着峡谷中坠落的飞机残骸飞行而不需要任何导航设备。
“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悲壮空运走廊。据资料介绍抗战期间该航线共有1500多架飞机坠毁或被击落,三千多名飞行人员失踪。
1943年年底,中国远征军驻印度兰姆伽基地组建了7个坦克营,开始打通从印度阿萨姆邦经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到云南昆明的中印公路。据不完全统计,中印公路从动工到通车共牺牲3万多人,因而中印公路是一条浸泡着鲜血的道路。
中印公路通车时,耿荫龙亲自驾驶满载军用物资的卡车回到昆明,随新建的汽车第十八团驻守沾益,负责昆明沾益到贵阳这条线的物资运输。耿荫龙在这条线上一直驻守到1949年6月。
1949年12月,耿荫龙随部队在成都起义,整个后勤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在西南军区后勤学校一年的学习后,耿荫龙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后勤部车辆管理处,参与汽车整修工作。1979年,老人在四川西昌退休。
孙子撰文,披露祖父当年经历
4年前,耿嘉陵的儿子将爷爷的故事写在自己的QQ空间里,被一名媒体记者偶然发现,耿荫龙的故事开始被人熟知。
此后,耿荫龙的事迹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2011年,耿荫龙被授予一枚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并依照相关政策落实了军队转业干部待遇。
2012年9月3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举行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7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特地邀请耿老先生出席开幕式,老先生当场向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床伴随他70多年在黄埔军校读书时发的毛毯。在这之前他还曾捐赠了一床在印度远征军时期使用过的美国军用毛毯。
那几年,耿荫龙经常到各学校进行演讲。耿老说,“应该让年轻人切身感受时代进步、祖国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使他们产生对祖国的崇敬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