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乌云背后的生死线

来源:南方周末作者:陈之琰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8-27 09:42

“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天空”

从地上来的,从地上打回去!

从海上来的,从海上打回去!

从天上来的,从天上打回去!

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土地!

这是咱们中国人的海洋!

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天空!

这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诗人赵瑞蕻在昆明经历一次日机空袭后写下的诗句。从1939至1942年,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曾掀起一股报考空军飞行员的热潮。当时,日军占尽空中优势,中国飞行员牺牲甚重,当局决定在大学生中招考飞行员。

为了补充人员,承担“驼峰航线”空运的中国航空公司也曾从西南联大录取11人。周炳就是其中之一,他毕业于西南联大政治系,经过短期训练后,像周炳这样的年轻面孔便担任副驾驶员冲上云霄,穿梭来往于中印之间。

“当时有一架DC-3型飞机,在重庆飞成都途中被日军击伤了一个机翼。后来,就从香港搞了一只DC-2型的机翼,装上后长短明显不一样,却还可以飞。就是这个怪模怪样的家伙儿,被我们叫做‘杂种飞机’,只要一看到它,大家就会情不自禁地大笑。”周炳在“驼峰航线”飞过100多个航班,飞行时间在1100小时以上,他曾说那段岁月里有死亡,也有欢笑。

盟军飞越“驼峰”的单位则以美国陆军航空队为主,包括转运部、空运部、第10航空队、第14航空队、部队运输部等。另外,英国皇家空军、加拿大皇家空军也在其中。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是“驼峰”空运的主力。而像周炳这样先后参加中国航空公司“驼峰”空

运的飞行和地勤人员有千余人,其中美籍人员近200人。空勤人员原有约200人,华籍占2/3。

倾注大半生寻找53号的美国飞行员汉克斯便是在25岁时,来到中国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一名飞行员,先后飞越驼峰347次。在亲自找到53号机并见证一座专为“驼峰航线”而设的纪念馆建起之后,他曾说:“现在,是我们治愈因冲突带来伤害的时候了,我们要把让所有人都感到自豪的这架陈列品当做一件珍宝。对于牺牲在驼峰航线上的1500名成员来说,它是一个真正的纪念馆。在这架中航53号运输机里面,有一位来自美国的机长吉姆•福克斯和两位中国人,其中一位是副驾驶,另一位是报务员。他们一起飞行,也一起牺牲。它展现了在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战争中两个国家是怎样成为战友的。”

距离53号失事差不多11个月之后,致命的下坠发生在了吴子丹自己身上。

1944年2月的一个深夜,吴子丹驾驶C-53运输机刚从印度汀江机场起飞。他正要按照机长口令收起起落架,突然,巨大的轰鸣声静止在浓黑的夜色里。飞机离地不过十米,吴子丹感到身子往上飘,紧接着便是“砰”的巨响。

从破碎的舷窗玻璃“飞”出来的吴子丹还能闻到满地的潮湿里散出汽油味,那是死亡的味道。幸运的是,他们还没飞出机场太远,是赶来的汀江机场工作人员把他们抬上了车,最终获救。三个月的休养后,他又重新飞越在“驼峰航线”上,受伤在“驼峰航线”上不是停飞的理由。

在3年多的飞行中,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100多架,中国航空公司飞行了8万多架次,总共84000多人,共运送战略物资85万吨,战斗人员3万多人次。中国航空公司损失将近50%的飞机,美军的飞机损失率接近90%。

美国“驼峰”空运总指挥藤纳曾如此总结这条“生死线”:“二战期间,在两个友好国家间飞行,它的损失率竟然超过了欧洲战场上的对敌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

比吴子丹幸运的是,曾拍下53号最后一瞬的48号机机长古蒂亚在2007年又再次见到了那架53号运输机。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当时机组人员的遗骸,直到今天,片马的当地人还相信,为了正义目标的合作与战斗,可能真会发生奇迹。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1月,“驼峰航线”关闭。终于,天空又是“咱们中国人的天空”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