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冼星海的音乐之缘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徐海平责任编辑:军网编辑
2015-06-26 09:16

作者父亲生前保存的当年抗大校门的照片

父亲是个放牛娃出身的红军、八路军老战士。1932年6月,他在家乡安徽省六安县麻埠(今属金寨县)唱着《八月桂花遍地开》参加了红二十五军。在长征路上,父亲是宣传员“红小鬼”,爱编歌谣、爱唱歌,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1935年,父亲随红25军长征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并为红十五军团,后归属中央直属红一方面军。1937年抗战爆发后,父亲受组织调遣,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战斗、学习和工作,先后任抗大总校直属队指导员、学员五大队宣传股长、太行陆军中学政治处主任、抗大七分校政治处主任等职。在八路军部队开展歌咏活动,是父亲经常性的工作之一。父亲生前一讲起抗大的生活,总是那么津津乐道。特别是父亲给我讲冼星海老师在抗大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小就对冼星海的名字和他创作的歌曲充满了敬仰的感情。

父亲说,当年八路军的战斗生活频繁,生活非常艰苦和危险,但是崇高的革命理想给同志们注入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抗大”的教学生活确实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前课后,大家的歌声此起彼伏,群众性的大唱抗日歌曲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1938年冬天,冼星海从敌占区来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父亲那时候担任抗大总校五大队宣传股长。一天,他接到上级通知:“明天,音乐家冼星海要到我们大队,了解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开展情况。”这消息就象长了翅膀一样,在群众中迅速传开啦。父亲好高兴呵!因为抗大教学员们喜欢唱的《保卫卢沟桥》、《太行山上》等已经流传于全国的抗战歌曲,就是冼星海创作的。对这位群众非常熟悉,又没见过面的著名音乐家的即将到来,大家真是打心眼里欢迎呵!

组织上让我父亲负责接待冼星海同志的工作,这让父亲既激动,又紧张,他心想:“著名音乐家是什么样子?就凭我,一个十三岁参加红军的放牛娃子,对音乐一窍不通,我能和音乐家接触上吗?”

这天是陕北高原上少有的好天气,五大队的同学们早早起来,把驻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约莫九点多,冼星海同志来了。只见他,年纪在三十岁左右,中等个头,不胖不瘦,身穿一套灰布八路军制服。他脸含微笑,和五大队的干部战士们亲切握手。他看上去象工人,也象农民,更象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

“原来著名音乐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呵!”父亲心想,不知怎的也好象不紧张了。听了五大队的同志们唱了几首歌以后,按照事前的准备,父亲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向冼星海同志汇报抗大教学员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的情况:

“抗大经常充满革命歌声,特别是您作曲的《青年进行曲》、《救国军歌》等歌曲,一唱起来,同志们就热血沸腾、士气高昂呵!许多同志都是高唱战歌奔赴抗日前线的呀!谢谢您,冼星海老师!”听到这,当年十一月刚到延安的冼星海同志眼睛里露出兴奋的光芒。

“我们大都是农村出身的‘土包子’,虽然爱唱歌,但不知怎样才能指挥大家唱得更好……”父亲适时地向冼星海同志提出了请求。人民音乐家高兴地听完父亲介绍情况后,操着广东口音,先给大家讲怎样指挥唱歌。他谦虚地说:“我唱得不好,主要是作曲和指挥。”他站起来,父亲他们也都站起来,跟着冼星海老师一招一式地学起指挥唱歌。他那认真执着的态度和有力的手势,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我父亲说抗大的同志们自己也想结合战斗生活学习写歌,冼星海同志非常赞同,他给大家详细地讲了“我们为什么写作,为什么唱歌”的道理。还教大家怎样写歌词,鼓励大家都来写。他说:“写歌词要反映党的路线和政策,并符合艺术的要求,反映群众的呼声,抒发群众的感情,鼓舞群众的斗志。押韵不押韵是次要的,当然押韵更好。参加革命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常写常练就能写好。”

讲到这里,他举了个拉提琴的例子,他说:“拉提琴想拉得好,就要下功夫苦练,拉提琴不能光在室内拉,还要在野外拉,在冰天雪地里拉,拉得手臂酸痛,浑身出汗,拉!拉!拉!” 冼星海同志边说边做拉琴的姿势,让父亲他们这些普通的八路军战士大开眼界,心中不禁越发崇敬这位人民音乐家。

中午,冼星海同志和五大队的同志一起吃的大锅小米饭,燉土豆。伙房特意给他炒了一个木须肉。他一看皱着眉头说:“这就不必啦!”我父亲对他说:“这是大家表示对您的优待和尊敬,您就别客气啦!”听这么说,冼星海同志就拉着我父亲和他一起吃,边吃边聊,一点没有大音乐家的架子。当他听说我父亲在红军时期就喜欢用唱歌、编歌谣的形式来鼓动部队、瓦解敌军,还一直带着把破二胡,走到哪就拉到哪时,对我父亲这种热爱音乐的性格大加鼓励。其实父亲参加革命时斗大的字没识几个,根本没有什么“音乐细胞”。

吃过饭,冼星海同志又给父亲他们讲了一些由浅入深的音乐知识,这对父亲来说真是偏得呀。父亲清楚的记得,冼星海当时这样说:“音乐是在人民中间产生的,要为人民所喜爱,为人民服务!”一席话表现了冼星海的人民观念,他真不愧是人民音乐家。

这天,冼星海同志一直到晚上才返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五大队的同志们恋恋不舍地送走了他,在抗大接待冼星海成了父亲一生的骄傲。

那以后,父亲和抗大的同志们经常有机会见到冼星海老师。革命根据地的新生活,革命人民的思想风貌,丰富的民间音乐的滋养,以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崇高理想,激发起冼星海蓬勃的创作热情。他先后创作了《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歌曲《反攻》、《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由八路军战士在延安排练、上演以后,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军民及至全国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增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抗战到底的决心。冼星海的名字也在父亲的心里扎下了根。

在冼星海的启蒙下,父亲也深深地爱上了音乐。他反复地琢磨冼星海同志讲的音乐知识,并且也大胆地拿起笔来学习音乐创作。在抗大工作期间,父亲还找机会和在延安的贺绿汀、孙维世、塞克等革命音乐家接触、请教,虚心学习写词做曲,学拉手风琴、拉二胡、吹笛子、弹钢琴。后来父亲写的歌曲《人民子弟兵》经塞克同志审词,金紫光同志帮助修改曲子,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从此更加激励了父亲的创作热情,相继创作和发表了一些歌曲,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