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航首支三代机“蓝军分队”

来源:中国海军网作者:方立华 金第伟 赵海涛责任编辑:张华婧
2015-12-20 15:57

征服一个又一个高难课目

战法是对抗之法,对抗是战法训练的灵魂。“红蓝”对抗是最有效的对抗方式。

2007年6月,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参谋长、时任该师师长魏华彬,这位空军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缔造者,在该大队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

“蓝军分队”成员都是从“海空雄鹰团”挑选出的训练尖子,但他们对“蓝军”训练大纲却惊人的一致:“难!太难了!”

记者随手翻开“蓝军”训练大纲,发现仅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等基础训练课目,就设置了数十套动作,并且所有动作几乎都在身体承受极限条件下进行。

第一次理论授课时,他们就吃尽了苦头。平时最简单的近战图,现在仿佛成了天书,各种线条、箭头密密麻麻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个不规则的蜘蛛网。

而这,才仅仅是开始。地面表演时,一个攻防机动编队课目,就有10多套动作,每套动作都有复杂的高度变换。他们要求这些动作必须熟记于心。

“说实话,当时想把头盔摔在地上的心都有,从来没有这么痛苦过。”回忆起当时艰辛的情景,飞行员何鑫仍记忆犹新。

从准备到开飞,他们竟用了半年的时间。飞行第一天,很多人就出现了灰视,眼前一片模糊。下了飞机撸起袖子发现,满胳膊全是毛细血管被压破后形成的血点。

敢做“蓝军”,就敢啃硬骨头。他们重新制定“分层施教、由易到难、逐个突破”的科学组训思路,坚持严格执行“理科考试不过关,课目不进入;飞行准备不充分,课目不实施;训练成绩不优秀,课目不转换”的“三不”原则。

高难课目,大队领导带头第一个上,新进课目,大队领导带头第一个飞……

一段时间下来,所有基础课目训练都顺利完成了。他们决定向高难课目发起挑战。

“蓝军”大纲最难的课目要数组合战术机动。

到底有多难?数据能说明一切:相同时间内的耗油量是过去的两倍,飞行载荷经常达到以前的数倍,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就这么难的课目,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能够熟练掌握,飞出了人和战机的最大性能。记者在飞行训练场看到,空中高难险动作频频上演:连续翻滚、高速盘旋、急速拉起……一个架次中,飞行员居然10多次飞出极限数据。

组合战术机动训练历经的艰辛,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记忆犹新,但正是这样的磨砺锤炼,才使得大队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如同一开始只会在鸟窝旁扑哧翅膀蹒跚学飞的小鸟,必须要闯荡四方历经暴风骤雨的洗礼,最终才能够飞到极高飞至极远的鲲鹏。

经过几年的“闭关修炼”,他们逐渐成长为羽翼丰满的猎鹰。但他们清楚,没有经过实兵对抗检验的猎鹰,永远只能是“狐假虎威”的纸老虎。他们开始四处寻找“敌人”,进行自我加压、自我折磨。

2011年7月,他们首次在东南沿海某机场摆下“擂台”,邀请兄弟部队开展对抗空战训练。

一趟趟近似极限的空战对抗,让兄弟单位的飞行员直呼过瘾:“一次对抗所开的加力,比我们全年开的加力还要多,真没想到还可以这样飞!”

2012年4月,他们又把“战火”烧到了山东半岛某机场。

经过一年的“卧薪尝胆”,兄弟部队早练就了一身制胜绝招,正期待着报第一次失利的“一箭之仇”。

对抗当天,“红军”双机编队欲对他们进行攻击,不料被他们发现,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成功摆脱“红军”的截获,并抢先发射导弹……

“你们真是一群凶狠狡猾的‘飞贼’!”对抗结束后,败下阵来的兄弟部队飞行员不禁纷纷竖起大拇指,这次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两次战胜二代机,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胃口。去年10月,他们又与装备国产某新型三代战机的飞行团点燃了“战火”。这一次,他们取消近距高度差,让双方在海天间展开自由空战。

为了让对抗最大限度贴近实战,对抗训练采用战斗转进的方式展开,只设战术背景,不设对抗脚本,作战命令均通过指挥一体化平台现场拟制下达。

“太刺激了,完全不知道下一秒对方要干什么,步步都暗藏杀机。”对抗结束后,走下飞机的“红方”飞行员高鹏兴奋地说。

双方在对抗中,攻势凌厉,战术刁钻,把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给对手留下半点余地。这种高难课目的对抗训练,令双方飞行员大呼过瘾。

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孙来沈告诉记者,“蓝军分队”在挑战极限中寻求制胜之道,在破解危局、险局、困局中增强实战本领,在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中,不仅有效解决了部队战术对抗训练“练无形象对手,打无逼真环境”的现实问题,还拉动了海军航空兵训练水平的整体跃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