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一批又一批王牌飞行员
“进大队就要当雄鹰,新装备就要当王牌,处前沿就要当先锋。”这24字的队训赫然刻在大队大门上。
飞行员们都把进“蓝军”分队当成一种荣誉来争取,它代表了最高水平的训练。能进“蓝军”分队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深厚的航理知识、高超的技战术本领、强悍的战斗作风……,该型机飞行300小时以上,实战课题训练总评优秀……这些都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面对着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大队营造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
战法战术研讨时,他们没有级别和职务之分,所有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争论,是战法探讨的常态,他们经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加油门上去扣下来比较好……”“收油门上去扣回来比较好……”去年4月份,在双机攻防机动高位攻击问题上,新飞行员何鑫和时任副师长、现任东海舰队航空兵副参谋长张建就“杠”上了……经过反复探讨,最终达成了共识。
战法是相对固定的,而空战态势却瞬息万变,空战需要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谁的招数更奇、更怪,更敢于打破常规,谁获胜的几率就大。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才产生了新的火花、新的战法。
在该大队,记者发现每名飞行员的案头上都摆有《空战艺术》、《红旗军演》、《战斗机空战战术》等大量空战方面的书籍,这是他们提高战术理论和战术意识的重要手段。
他们定期召开“诸葛会”,集体攻克技术、战术难题,先后归类整理了相关专业文章20万余字,协助团里制定了特情处置方案20余套,先后整合固化战法创新、训法改革,修订完善了30余套战法。
目前,大队每名飞行员都积累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和训练心得,先后有40多篇战法研讨文章被上级采用,人人都是航空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作为海军三代机人才储备中心,他们需要不断地向外输送人才。输血更需要造血。面对人才向外流失,他们采取人才滚动培养模式,按照“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的原则培养各类飞行骨干。在飞行训练革新上,他们采取“以合代单、以复代简、以高代低”的组训方式,逐步突破了低复杂气象、复杂电磁环境等难关。
一大批“智能型”飞行员脱颖而出。他们上天是飞行员,走上讲台就是教员,人人精通电脑,会制作多媒体课件。
团长陈刚是飞行高手也是电脑高手,他把空域进出场图、座舱路线检查图、起落航线图等用3D技术制作成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有效改进了理科教学方法,缩短了新员带教的时间。
加强训练质量监控,是提高战斗力的有效方法。他们成立了飞参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飞参报判读细则,坚持利用飞参分析训练质量。
“这个动作做得不到位,还应该低一点……”采访当天,在大队对抗研究室,大队长陈小勇带着4个飞行员正在对刚刚结束的对抗架次进行初步评估。他们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用视频回放的方式分析空中的一招一式。
“飞1个小时的空战对抗,至少要用2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评估。”在一旁担任仲裁的团长陈刚介绍。虽然团里已经配备了自动化的评估系统,但人工的评估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胜要知道强在哪儿,败要知道弱在何处,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大队长陈小勇说,“其实胜并不是个好事儿,连着赢几场,心里就有些虚。”
飞行员李超是团里的一员悍将,每次打胜他都表现得很低调,反倒是偶尔一败让他很兴奋:“有失败才会有进步,技术水平提升是要靠不断地超越自己。”
是雄鹰就要搏击风雨。他们借助重大任务摔打,让飞行员参加战法研练等重大任务,使人才全面锻炼,快速成长。
暗夜,东海某海域,海天一色,大队组织海上超低空训练。浪花在机翼下翻滚,战机几乎贴着海面飞行,真是“艺高人胆大”。 该师师长、“蓝军”分队首任队员魏文徽介绍说,这来源于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分队每年都要在陌生海域进行下半夜机动、远海突击、大强度长途奔袭等高难课目训练,摸索了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飞行等几十套动作。每一次上天,他们都是瞄准最大极限练兵:最大起飞重量、最长续航时间、最多引导批次……
2013年2月某日凌晨,夜幕严严实实地笼罩着大地,东南沿海某机场周围一片漆黑。该大队拂晓间飞行训练悄然拉开帷幕。
东方微曙,云雾依然笼罩苍穹,一阵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副大队长李超、中队长李喆驾驶某新型三代战机双机编队迅速升空,开展高难课目训练……
“拂晓时分,易产生错觉,同时,飞行员血液血糖较低,大过载易产生黑视。”领航参谋张永帅告诉记者,“在拂晓组织飞行训练,对飞行员身体素质、基本飞行技术、特情处置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么危险,为什么偏挑这时训?”面对记者的疑问,时任团长、现任副师长杨勇的回答很简单:“很多战争都是在拂晓打响的,平时不流汗,战时就会流血!”
首次参加拂晓训练的新飞行员何鑫悄悄向记者透露天机:“天气对航空兵来说很重要,但我们抢的并不是天气,而是一个架次。我们需要去飞这个架次,从中汲取技术营养。”
在参加战斗值班、对抗演练等任务时,他们不为争“彩头”只安排飞行骨干,而是分批、分层全面锻炼新飞行员队伍,提高每名新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战术水平,达到人人都是战斗员的标准。
2013年4月,大队新飞行员王岩、何鑫担负战斗值班任务,他们接到担负值班任务以来的首次夜间紧急升空。
晚上,“战斗转进!”,空情警报声突然响起,他俩一跃而起,立即穿抗荷服、拎头盔冲向战备值班飞机。
氤氲的雾气遮盖了原本清晰可见的星空,能见度已经快达到临界,这样的夜间紧急起飞对他们俩是一场严峻考验。巨大的轰鸣声中,他俩驾驶战机撕破夜幕依次升空,组成编队直奔目标空域,并成功逼退外国军机。
从接到命令到战机起飞,他们仅用了短短数分钟时间,大大超出了规定时间要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时刻准备着”的真正内涵。
展王牌雄风,竞海空风流。近年来,在圆满完成战备训练任务的同时,他们先后培养出了一批具有丰富战术经验的组训、指挥、飞行人才,其中师团领导8人,“蓝军”分队成员23人,为海军其他航空兵部队输送飞行员20多名。
(2014年3月18日载于中国海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