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情合格率百分百的“钢钉”

来源:北京晨报责任编辑:张 涛
2015-06-25 23:57


官兵在海边巡逻。


海岛官兵在检修雷达。

在黄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有一个闻名全军的“红色前哨雷达站”。半个世纪前,空军某雷达站进驻这里,在这个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没有泥土,没有淡水,生活物资全靠陆地运送,环境极为恶劣。因天气等原因补给不及时,为了生存和保障战备,官兵们刮过露水,接过雨水,化过雪水,喝过海水;为了能吃上新鲜的蔬菜,他们在避风处开出了巴掌大的菜地。由此,创造了闻名全军乃至全国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60年来,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雷达站也从原来的礁石小岛移防至现在驻守的海岛,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却没有改变。该站组建以来,先后2次荣立集体一等功,4次荣立集体二等功,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57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近日,北京晨报记者走进该站,近距离感受这颗钉在黄海前哨的“钢钉”。

  保战备用水

  “一滴水”的考验

在茫茫黄海深处、万顷碧波之上,有一块面积仅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子岛。岛本无名,因像半个圆球浮出水面,故称“圆岛”。小岛远离大陆,没有淡水、没有人烟,在一般地图上很难找到。

1955年,一群雷达兵登上圆岛,为祖国东大门站岗放哨。战备生活物资全靠陆地运送,环境条件非常艰苦。

最先受到考验的是水。小岛没有码头,周围多暗礁,有时风大浪大,运输船不能出航,有时船来了也靠不了岸。1955年6月,海上大风,补给船将近两个月没有到,指导员就带着战士们四处找水,最后在一口枯井里找到了泡着垃圾和小虫的脏水。无论多苦,官兵们只有一个“底线”:绝不动用油机战备用水。

1961年8月,圆岛持续大风,缺水严重,官兵们的嘴唇都裂开了口子。油机员左林富高烧不退,卫生员把半杯水和退烧药拿给他,但他又悄悄把水倒回战备桶里,药片愣是干吞了进去。

  “海上南泥湾”

  “一把土”的壮举

在陆地上,泥土遍地都是,但在全是岩石的圆岛上,一把土可是“无价之宝”。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米参加集训回岛时,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一把土”的故事在全站迅速传开,带动了官兵往岛上带土的行为。在连队党支部号召下,“自力更生,自己种菜,建设‘海上南泥湾’”的活动在小岛上开展起来。

两名老兵与河南籍战士岳文明上岛第一天就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请他们把家乡的土邮来一把;战士方和义随解放军代表团参观井冈山后返回连队时,带回了一包井冈山的土;指导员马荣贵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在北京的一棵松树下挖了一包土……于是,圆岛上有了来自“北京的土”、“井冈山的土”、“张思德墓前的土”、“对越边境反击战英模团队邮寄来的土”。官兵们就是利用这些从四面八方带回的一把把土,在岛上“造”出了108块大如床、小如盆的菜地,种出了扁豆、辣椒等20多种蔬菜,并根据土的来源,形象地命名为“中南海田”、“延安田”等。直到连队调防到现在的海岛,岛上依旧保留着一块块用全国各地名字命名的田地,各种绿油油的作物生长得生机勃勃。

官兵们的乐观精神,换来了战备工作的突出成绩:1956年,连续两次掌握入侵敌机航线600多公里,受到上级通令表彰;1961年,因出色保障高炮部队击落一入侵敌机,5名同志荣立三等功;1962年,及时发现入侵敌机,保障了空战的胜利;1964年,被空军党委授予“钢钉雷达站”荣誉称号;1965年,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由此,“一把土、一滴水”精神享誉全军。

  养兵千日千日用

  “我们就是祖国的‘眼睛’”

1976年,雷达站从圆岛调防到另一海岛。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外部环境却日趋复杂。于是,“上岛请带一把土”变成了“上岛请带一本书”。

近几年,国际形势扑朔迷离,有些国家联合军演接连不断。雷达站成立了空情研究小组,紧盯对手的军事动向,先后修改完善10余种特情处置预案。每年,雷达站处理空情几十万批次,情报合格率100%。

2012年4月,某重大应急情况发生,将雷达站的紧张气氛提到了顶点。官兵们紧急行动,提前组织人员推演,预想各类情况。由于情况时间不确定,官兵们整整两天两夜吃睡在值班岗位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第一时间发现目标,及时准确上报空情。

雷达兵养兵千日千日用,操纵员连着司令员。“我们就是祖国的‘眼睛’,必须高度警惕,不能近视模糊,更不能瞌睡打盹!”操纵员龚晓兵是全旅的“精武明星”。有一年,上级通报某方向可能有突发特情,为了及时发现情况,龚晓兵连续5天没怎么睡觉,困了就用随身携带的别针狠狠扎自己一下,最终发现了一批异常情况,并准确上报,受到上级首长的表扬。

  家人同甘共苦

  “做军嫂,我挺自豪”

记者在雷达站见到了雷达技师赵帮玉的妻子罗晓凤。这位漂亮的四川姑娘去年来到海岛,刚到这里时,罗晓凤租住的房子没有暖气,不会捡柴不会烧炕的她犯了很大的愁。在岛上,罗晓凤第一次见到刮了20多天的大风,风吹着门窗,那段日子半夜都不敢睡觉,在床上一坐就是半宿。有一次,母亲从老家给罗晓凤用快递寄来了一些香肠和腊肉,寄到岛上用了20多天。“当时我妈打电话来,在电话里就哭了,说‘你们这是什么地方,怎么那么远啊!’”

虽然上了岛,但罗晓凤和丈夫赵帮玉也经常要十天半个月才能见上一面。“近在咫尺,远在天涯”的感觉是所有雷达站官兵家属的共同感受。除了负责雷达站的雷达日常养护和维修,赵帮玉还时常帮助岛民修理渔船的雷达故障。岛上生产队长江山告诉记者,船上的雷达坏了,只要给赵帮玉打个电话他就会来帮助修理。“如果到外面修理,至少得十天半个月,一次最少花几千块钱。”

罗晓凤说,以前觉得丈夫不过是个“当兵的”,“哪儿有那么重要”。而自从上岛后,看到无论是部队还是岛民,都特别需要他,自己也越来越觉得做一个军嫂非常自豪。“我现在希望孩子以后也当兵,孩子自己也说,要当雷达站的站长,要发明看得很远很远的雷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