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前哨”

来源:法制日报责任编辑:张 涛
2015-06-26 00:01
图为官兵正在雷达方舱中战备值班。曹占礼摄

60年前,在黄海深处一个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上,屹立起一座空军雷达站。

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海岛官兵节约滴水保战备、带土上岛造菜田,创造了享誉全军的“一滴水、一把土”精神。1965年,该雷达站被国防部授予“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

新时期,80、90后官兵手握信息化装备驻守在这里。他们传承着老兵们创造的荣光,坚守海岛、无怨无悔,铸天网铁盾、卫祖国空疆,像一颗钢钉牢牢铆在祖国黄海深处。

一滴滴水汇聚成海

1963年10月1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宴会厅。毛主席走到空军代表桌前问:黄海海岛来的代表在哪里?“红色前哨雷达站”战士方和义激动地站起来和主席握手。

毛主席为何对一个小小雷达站如此关注?因为这里的官兵发扬“一滴水”精神,不辱使命,精确捕捉敌机信息,为坚守祖国东大门,发挥了关键作用。

讲起“一滴水”精神,雷达站第4任指导员、82岁的马荣贵,无意识地蠕动了一下喉咙。虽然过去已近60年,但每每想起此事,他嗓子里仍有种干涩的感觉。

海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战备和生活用水主要靠补给。闹水荒时,官兵的生活就靠刮露水、接雨水、融雪水、化海冰维持。1961年8月,因天气原因,岛上补给中断,官兵饮用水严重紧缺。油机员左林富感冒发烧,卫生员为他准备了半杯油机战备水喂药,但他却悄悄把水倒回“战备”桶里,干吞药片。

“舍不得!人断水还可以继续坚持些时日,但油机断水雷达设备马上就运转不了……”马荣贵回忆说,当时岛上的战友很多都是左林富这样的“拼命三郎”。

视使命如生命,把阵地当战场。一代代雷达站官兵以“不要命也要干革命”的昂扬斗志,矢志当好“千里眼”,坚守祖国东大门。

李忠泽是“红色前哨雷达站”的一名操纵员。2011年赴西北参加机动演习时,由于西北大漠风沙大,天气干燥炎热,加之紫外线强烈,李忠泽股癣感染,又痛又痒。但为了不耽误任务,他只字不提。

一次对抗,李忠泽担负一号值班任务。在红蓝双方较劲的关键时刻,李忠泽疼痛难忍,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准确掌握目标,圆满完成任务,在黄沙漫漫的大漠,诠释了“红色前哨”官兵的使命担当。

“做祖国和人民的战备钢钉,做敌人的眼中钉”。几十年来,全站官兵把练就与所处重要战略位置相称的预警能力,练就与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相符的过硬本领作为首要任务。

千日养兵千日用兵,操纵员连着司令员。“我们就是祖国的‘眼睛’,必须高度警惕,不能近视模糊,更不能瞌睡打盹。”操纵员龚晓兵是全旅的“精武明星”。有一年,上级通报某方向可能有突发特情,为了及时发现情况,龚晓兵连续5天没休息好,困了就用随身携带的别针狠狠扎自己一下,最终发现了多处异常情况,并准确上报,受到空军领导的表扬。

曾经的“一滴水”,如今的“一片海”。秉承前辈们“不负使命、不当后进”的荣誉感,该站一直是全旅作战训练的“尖刀”。近10年来,他们先后执行20余次重大军事任务,无论是年上报空情量,还是成功处置特情次数,均位于雷达兵部队前列,空情合格率始终保持100%,年年获评“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一把把土积砌成田

入伍前,旅战勤连排长刘奥是一名大连理工大学的高材生,和许多青年官兵一样,喜欢网游、K歌,崇拜“许三多”,向往“钢七连”。作为大学生士兵应征入伍后,他满怀期待地乘船来到“红色前哨雷达站”。

然而,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没上岛,在船上就吐了个翻江倒海;登上小岛,一路穿过“四重天”,山下风和日丽,山腰阴云密布;来到宿舍,潮湿的地面放一张纸不到3分钟就能浸透;每天训练、值班就坐在两米见方的方舱里……

没熬几天,他就忍不住找教导员张维谈心:“这不是我想要的军旅生活,我想当‘许三多’那样拿着枪冲锋陷阵的兵!”张维没有说话,直接带他来到荣誉室,讲起一段段关于“土”的故事:

这是“人民大会堂的土”、“井冈山的土”、“张思德墓前的土”、“对越边境反击战英模团队邮寄来的土”……小岛原先是个礁石坨子,寸草不生,1961年,战士徐承米参加上级集训,回岛时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岛上种起了第一块菜田。从此“一把土”精神在全军流传开来……

张维动情地说,所有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坚持,一曝十寒的坚持只是年少冲动,一往无前、一生一世的坚持,才是真正有灵魂、有血性的男子汉。深受触动的刘奥此后下定决心,刻苦学习,不但业务技能夺冠,还当上了雷达站骨干,最后因表现优秀直接提干。

“一年四季风,从春刮到冬。半年无天日,云雾绕山中。”海岛潮湿的自然环境经常让官兵的被子挤出水、衣服长绿毛,但一代代海岛官兵却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乐业奉献,书写着新时期雷达兵“千般艰辛万般难,无怨无悔守空天”的故事。站里不少官兵患有风湿症、皮肤病、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从不叫苦叫屈,涌现出一等功臣王世强、优秀边陲儿女宋恩祥等英模人物。

如今,海岛上星罗棋布的“北京田”、“延安田”、“古田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一个个英雄事迹、先进模范熠熠生辉,昔日的“一把土”已经堆积成“一座山”,成为涵养一茬茬前哨人扎根海岛战天斗地的精神沃土。

一面旗帜炽然如炬

为什么这个一年中有近200天大雾的深海小岛,会有如此的吸引力?因为,它在官兵心目中,是一面始终高扬的旗帜。

雷达站屡立奇功,先后被国防部和空军授予“红色前哨雷达站”、“钢钉雷达站”荣誉称号,15人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2次荣立战功,57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是什么使“红色前哨”这面旗帜经历风雨涤荡却更加鲜艳?走进该站,一本本《军旅生涯二百周周记》、一级级刻着雷达站荣誉的台阶、一张张写满誓言的红色梦想卡,给出了响亮的回答:那就是对信念的坚守和对荣誉的执着。

官兵们都说,“红色前哨”的兵,走到哪里都不变色。无论什么身份、人在哪里,身上永远有一股抹不去的“红色前哨”情结——

今年2月,旅政委熊俊在下部队途中,遇到地方车辆发生严重事故,他毫不犹豫展开施救,立即将伤员送往医院。有人劝他别多管闲事,但他的回答很坚定:“作为在英雄部队的一员,红色传统不能丢!”

谈起“红色前哨”,岛上渔民江山满脸激动:“‘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官兵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资助贫困学生和老人,在危难时刻总是挺身而出,为我们排忧解难!”

去年9月的一天,他正在港外作业,接到当地气象部门发出的红色预警通知后立即返航。途中,船运导航仪失灵,渔船面临随时触礁的危险。此时,距离台风登岛只剩不到2小时,如不及时归港,后果不堪设想。

情急之下,江山拨通了雷达站电话。技师赵帮玉刚从阵地换班下来,接到电话后,便火速前往。一路上,赵帮玉的小船遭遇巨大颠簸,到达后,他立刻测试电路排除故障,为确保万无一失,又坚持跟船前行,直到渔船安全归港靠岸才顶着大风匆匆回营。

半个世纪过去了,海岛上日月轮回、风景如故,雷达天线始终不知疲倦地守望着万里海天。海岛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而心手交递的这面“红色前哨”旗帜却愈发鲜艳夺目。

近10年来,雷达站所在旅先后涌现出4个空军先进集体,60多名行业标兵、技术骨干和优秀军嫂,20余名官兵受总部、空军和沈阳军区空军表彰……

“一滴水很少,我能成活生长,一把土虽薄,我能根深叶茂……”铿锵有力的站歌,催人奋进。任凭风再大、浪再高,“红色前哨”这面旗帜,将永远高高飘扬在黄海上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