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准备好打仗

——沈空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数十年绷紧打仗这根弦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5-06-26 02:45

春暖花开,海岛高山,一场实战化演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十个迷彩身影冲上阵地,三分钟在战斗岗位就绪,对空展开全方位的搜索,及时、准确、连续上报空情……“雷达部队为此次演练提供了优质的空中情报保障。”沈空某基地指挥中心指挥员,一语点出了“红色前哨雷达站”在3月11日这场演练中别样的精彩。

一个雷达站,为什么会有这样突出的战斗表现呢?“平时就是战时,训练就是打仗。”雷达站官兵的简短回答,让人感叹:“红色前哨雷达站”,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部队!在炮火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前哨雷达站”,1964年、1965年被空军党委和国防部授予“钢钉雷达站”和“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连队以战训过硬、思想过硬闻名全军。数十年如一日,时刻绷紧打仗那根弦。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水平高不高,首先取决于战斗队思想牢不牢,只有真正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为战思想、胜战本领、敢战血性、领战堡垒”,关键时刻才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战时什么样平时就怎么做

古训云: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而雷达兵却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一代代“红色前哨雷达站”官兵叫响“平时就是战时”的口号。

1961年11月6日,操纵员张连山和平常一样值班,突然得到消息一架美制蒋邦P-2V型侦察机超低空入侵我东北领空,这对于张连山是一个极大地考验。张连山定了定神,想到连队主官平时上战备教育课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平时就是战时”,那么战时就要有一颗平常心。

三分钟后,站长庄京祯亲自指挥,战斗骨干各就其位。“一排到齐”“电源站到齐”“机器工作好”,各个单位不停地报告进入一等战备的情况。“重点监视某方向,注意提前发现敌机,进行圆周搜索,注意观察海面情况。”庄站长下了命令。“是”,操纵员回答。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此时,只听到油机均匀的“哼哼”声,雷达的“嗡嗡”声,电台“嘀哒”的呼叫声,同志们一颗不平常的心,更加激烈的跳动,沉着,更要沉着。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压表、荧光屏。

“敌机”,操纵员张连山报告说,“某方向,一架大型机高度400。”“全力跟踪”,庄站长果断地下达命令,上报团指挥所。十分钟过去了,敌机消失了。半小时过后,官兵们听到敌机被击落的消息,高兴的心情溢于言表。

实践证明,“战时”也有一颗“平时”心,飞贼逃不出“天罗地网”。从此,“平时就是战时,战时要有平时心”,这句话就传承了下去。雷达兵作为守卫空防安全的“千里眼”,“红色前哨雷达站”坚守着祖国的东大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新一代的海岛官兵牢固树立强烈的敌情观念和随时准备打仗的思想认识。

时任站长王越对笔者说,老一辈海岛官兵都有平时战时一个样的思想,我们处于和平时期,更要做到平时就是战时,才能让党和人民放心。

2012年,某重大应急任务情况发生,对于“红色前哨雷达站”的每名官兵都是一个紧张的时刻。

有的官兵从来没有遇到过卫星发射这样的事,站长王越带领战勤骨干战前谋划部署、制定方案。

突然,方位***,距离***,高度***出现一批情况。

“站长,这批情况有点儿不敢肯定,报不报?”操纵员龚晓兵请示到。“平时是怎么判断的,这个就怎么处理,我相信你的专业水平。”王站长说。龚晓兵凭着自己十多年的作战经验,准确上报该空情。

正是他们平时有着战时的本领,成为全空军第一个、也是全军唯一一家掌握发现目标的单位,提供了优质的情报,得到了军区空军首长的高度赞誉。近几年来,雷达站保障空情情报质量合格率均为100%。

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

“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实战既是训练的标尺,又是训练的牵引。虽然雷达装备在不断地更新,但“红色前哨雷达站”始终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部队最缺什么就专攻精练什么。

上世纪五十年代,雷达站在圆岛上,那是一个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子,训练教室、训练器材都没有。官兵们选择山洞作为训练室,西北风呼呼的刮,就找来破席、木棍和木板做了一个“门”。风一大,直往山洞里灌,脚冻得像狗咬一样,无法正常地进行训练。他们就练一会,在洞里跑、跳一会儿再练。没有器材,就用曾用过的电话送、受话器做振荡器,便能敲击电码。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山洞里练出了精兵,才能有发现U-2、P-2V的过硬本领。

训练脱离实战要求,就是假把式,该雷达站始终从实战出发,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红色前哨雷达站”打赢的秘诀没有“奇招”“怪招”“虚招”,只有苦练实备的“真招”,不断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这样才能在未来战场上稳操胜券。

该雷达站所在旅不定期地通过自主研发的指挥辅助系统向雷达站发送模拟空情,“红色前哨雷达站”值班人员把“模拟空情”视作“敌情”,通过预警探测指挥系统实时把采集到的各类空情编批上报……

紧张的气氛,不禁使笔者为之一惊。站长王越介绍到,这是旅指挥所对基层雷达站组织的实战化训练。

“今天的不明空情只不过是旅指挥所发送的模拟空情,可在我们眼中就是未来的敌机。”看着笔者惊讶的眼神,王站长接着说“这个海岛是黄海的最前端,是祖国的东大门,如果我们不从实战来抓训练,怎么能保证东大门牢不可破呢?”

笔者在雷达站正好遇到一场特殊的考核正在紧张进行:全员参加月军事训练考核,雷达操纵员测报、录取、理论,指令员理论、听打,后勤人员理论,指挥员除了基础科目外,还有图上推演,特情处置,一时间剑拔弩张,充满了硝烟味。

火车跑得快,先靠车头带。站长、教导员齐参考,“兵监考”操纵班长龚晓兵一步也不挪。火车跑得快,不能只靠车头带。支部“一班人”认为,对于一支全面过硬的部队,要想火车跑得快,每节车厢都要加力!

操纵员纪祥祥因为考试成绩垫底,被取消了值班资格,责令加强业务能力,班长一对一帮带。末位就要淘汰,不力就要让位,关乎打仗的事,这个旅从来不心慈手软。

一支部队光有“尖兵”还不够,要把雷达站每名官兵都打造成空防预警一线的“精兵”。几十年来,这里的官兵就是按照当面敌情抓训练,需要什么就训什么,什么薄弱就训什么,真正地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

有血性才能真正打得赢

血性,曾为我们这支军队赢得了尊严。“红色前哨雷达站”,更是我们这支军队中的血性传奇。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为什么“红色前哨雷达站”六十余载还依然保持着那股军人应有的虎狼之气?穿越历史与现实的追问,去探究“红色前哨雷达站”的答案。

一直以来,都是侦察的重点对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红色前哨雷达站”就是一枚钢钉,敌人的眼中钉,狠狠地钉在黄海前沿。这里的官兵就像“小老虎”一样,在海岛上“战天斗地、坚韧不拔”,创造出了一个个战功。

“钢钉雷达站,就是钢钉,有着敢打必胜、刺刀见红的血性骨气!”原站长祁标向笔者讲起那一件件刻骨铭心的往事。

2011年正月十五晚,一场突如其来的11级风暴横扫海岛,装备情况危急。时任站长祁标带领全体党员用背包绳相互连在一起,冒着被风吹下山崖的危险,用身体挡雪、胳膊拽线、拳头砸冰,棉帽飞了、衣服破了、人受伤了。

时间一分一秒不断考验折磨着海岛的官兵,汗水混合着雪水从脸颊滑落,衣服表面已经结了一层薄冰,但是大家依旧奋战在天线旁,经过十个小时的艰苦奋战,风暴终于停了,天线是保住了,全站官兵一个个都已经冻僵了。

战天斗地保天线,使命在肩当钢钉。正是这股敢打敢拼的“血性”保住了天线,在岛15年的老兵赵帮玉告诉笔者,这样的事情在海岛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的确如此,翻开“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史卷,海岛官兵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和狂风作斗争,一次次保住了天线,也是这股“血性”让他们一次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

西北大漠,黄沙万里。操纵员李忠泽赴西北参加机动演习,由于风沙大,天气干燥炎热,加之几日的连续行军,李忠泽患有的股癣愈加严重,又痛又痒,为了不耽误任务,自己从只字不提。

当时分队的李指导员发现他有点儿不对劲,就问个究竟,硬是叫他让卫生员看一看,卫生员建议需要静养几天。可李忠泽还坚持战斗在岗位上,他说:“我是‘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兵,现在这么缺人手,我怎么休息,我绝不能给‘红色前哨雷达站’丢脸。”

“第1批目标出现!方位***,高度***,距离***”一连串亮点不断在屏幕跳跃,李忠泽全身贯注地盯着雷达屏幕,此时他已经忘记了痛痒。

汗水从李忠泽的脸颊不断滚落,雷达方舱安静地只有机器的运转声。值班下来,他的病情又严重了,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只好找了一点儿带有羊粪的水洗了洗。

“红色前哨雷达站”就是有像李忠泽这样在战场舍我其谁的血性斗志才能真正打得赢。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岛视察工作,并为雷达站题词“当好千里眼,坚守东大门”,这是对这支部队能打胜仗最好的肯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