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做鹰眼铸天网扎根前哨守国门

——“红色前哨雷达站”传承红色基因铸牢天网铁盾纪实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5-06-26 09:11

雷达站官兵巡查海岛。 特约记者曹占礼摄影

海浪拍打礁石,滨城风景如画。

其实,最美的不是这个城市,而是那些驻守海岛默默守卫城市的战士,他们仗剑国门却不见身影,壮行天涯却难寻履迹,雁过却无声,人过也无名。

6月3日上午,11位曾经战斗在海岛的耄耋老兵来到沈空雷达某旅“红色前哨雷达站”,带领官兵走进那段战天斗地、烽火狼烟的岁月。由于年事已高,老兵们绝大多数行动不便,走路都需要搀扶,但说起当年的故事,却激情澎湃、慷慨激昂,情到深处老泪纵横。此情此景,无不让现场的青年官兵为之动容。

是怎样的故事,能够穿越时空直击心灵,让铮铮铁骨的军营汉子潸然泪下?

是怎样的集体,能够抵得住海浪侵蚀,让一代代官兵魂牵梦绕眷恋不忘?

让我们走进“红色前哨雷达站”,触摸那段炙热的历史,感受官兵的赤诚与坚韧。

红心向党 信念如磐——红色基因代代传

磐石象征永恒,任凭风吹浪打,屹立天海,依旧本质不变,“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官兵,就是一颗颗扎根在岛上的磐石,他们的故事涤荡心灵。

在到达海岛前,就听说了技师赵帮玉的故事,他扎根海岛15年,技术一流,经常无偿为海岛渔民修渔船雷达。面对地方企业高薪和提供住房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2014年,他还动员身为教师的妻子放弃工作带着孩子随军,共守海岛,被传为佳话。

“是组织给了咱一切,咱得懂得满足和感恩,不能遇到诱惑就动摇。”黝黑的皮肤,不高的个子,说出的话却让人敬佩。

这样的故事在雷达站有很多很多,它们如同镶嵌在历史深处的宝石,无论多么久远,依旧魅力四射、光彩夺目。

叶子红是源于根。

圆岛时期,先辈们面临艰苦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始终红心向党,意志如钢,“不识字也要学毛著,不要命也要干革命”的壮志豪情在海岛传扬,“一本毛著一杆枪”指引着官兵战狂风、斗恶浪,打敌机、杀飞贼。

时代再变,任务再变,“红”的本色从未改变。

新形势下,党支部传承忠诚本色,像抓训练战备一样抓政治教育。

新干部上岛、新战士入营,接受的第一个教育就是参观“红色前哨”荣誉室,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红色前哨雷达站”站歌,阅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反映该站历史的《红色的足迹》,了解的第一个形势就是当面敌情动态,牢记的第一个身份就是“我是前哨传人”。

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过程中,他们拓宽视野,在网络上遴选具有正能量的名人博客供官兵学习,让官兵对歪理邪说、不良思潮具有免疫力。

上士符勇最喜欢阅读周小平等名人博客。经常自撰提纲,为官兵授课。以《丢掉灵魂最可耻》为题的教育课引起官兵共鸣后,被推荐到政工网平台,走入更多官兵的视野。

“忠诚是海岛官兵的第二生命,这是我在入党申请书中对党组织最真诚的誓言,一辈子都不会改变!”2012年,他主动申请上岛,怕家人顾虑阻拦,临上岛前一星期,他才通知新婚燕尔的妻子。临别前,妻子泪水肆意,除了不舍分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丈夫的脚患痛风,经常疼痛难忍,她担心海岛潮湿的气候会再加重他的病情。符勇上岛后,收到一个邮包,里面是治疗痛风的药物和妻子的一封手写信:“你对组织的誓言不能变,对我的誓言同样也不能变!答应我在岛上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会永远支持你。”

忠诚需要甘于奉献的品质,更离不开以苦为乐的情怀。第五任海岛指导员马荣贵今年82岁高龄了,上岛时他告诫官兵要时刻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乐观向上。站党支部顺势而为,组建文艺小组,改编创演先辈流传下来的十几本文艺作品,小品、诗朗诵、歌曲……各类文艺作品让官兵更加坚定“吃苦不叫苦,苦干不苦熬 ”的信念。

“党是我的妈,岛是我的家,我听妈的话,我爱我的家。” 该站号召官兵:每月读一本优秀书籍,每天听一首经典红歌,每天看一条社会新闻。不断充实心灵,防止理想丧失、人文滑坡、拜金主义的出现。几十年过去了,岛上官兵没有任何一个人打过退堂鼓,以牺牲健康、透支生命的崇高境界,谱写了一曲曲守岛戍边的奉献之歌。

忠诚的“灵魂芯片”深植“红色前哨”官兵血脉,成为勇往直前的精神利剑。

瞄准强敌 铸牢天网——使命责任高于天

1963年10月1日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走进国庆观礼空军代表宴会厅,致辞后开口就问:“圆岛的代表在哪?”炊事班长方和义激动地流下泪水,站起来紧紧握住主席的手。消息传到雷达站,官兵们热血沸腾,打仗的激情更强了。

为什么一个编制不足30人的深海小站,却让领袖如此惦念?——它驻守祖国东大门咽喉要地,作用“一剑封喉”!

海岛条件恶劣,装备性能差,先辈们煤油灯下绘航线、山洞里练精兵、屋顶上架天线,硬是创下了用性能不稳定的老“π-3”雷达保障击落美P-2V,捕捉U-2侦察机的震世功劳。

进入新时期,面对繁重复杂的形势任务和坚守东大门的重担,他们始终牢记“操纵员连着司令员”,把天空当做哨位,把云端当做巡逻线,常备不懈、专攻精练,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真正落地生根。

“平时就是战时,开机就是战斗,值班就是打仗。这里是黄海最前沿岛屿,敌机经常在边境盘旋,我们没有备战状态。”雷达操纵员龚晓兵说。

平时,他们叫响“训练向实战对接,工作与打仗对表”口号,成立“钢钉班”,设立“精武榜”,每月评选训练标兵,每季评出战备之星,确保“人人过得硬、个个是尖兵”。

在该站“钢钉班”记录中发现,“精武榜”上前三名都是你争我赶不断变化,大家都憋足了劲向月训练标兵、季战备之星冲锋。

看着“钢钉榜”上自己的照片,排长王同昊始终难掩笑容。上岛之初,面对艰苦的环境,王排长心情有些波动,一次,一个战士问他,排长,作为雷达站干部,怎么一次都没有上过光荣榜?他的心为之一震:是呀,这里是离敌人最近的地方,不会打仗怎么能在大家面前树立威信,怎么对得起圆岛的先辈。从此,他刻苦训练,和老兵谦虚请教,不仅上了光荣榜,还成为同期毕业第一个拿上值班合格证的排长。在参加“树立新时期军人样子”大讨论中他说:“先辈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扎下了根,立下了赫赫战功,靠的就是‘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我一定要继承先辈精神,在岛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刚刚上任不久的站长王立波,真可谓“亚历山大”。交接前,旅长谭立军嘱托他:“我们这个岛曾经两次被日本侵略,作为驻守东大门的咽喉要地,你们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眼睛雪亮,千万别再让历史的耻辱发生在我们这一代。”

每每谈到首长的嘱托,王站长就心潮澎湃:“雷达兵就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必须常年处于作战状态,才能时刻监控好这片‘责任天’!”

上任至今,他都没回一次家,抓紧开展“一专多能、一人多岗”训法,不同专业的人交叉训练,确保人人都是多面手,个个都能挡八方。

今年年初,该站选拔人员去参加某大型演习任务。有人建议,为了连队荣誉,应该选拔几个尖子去。但是,支部经过研究,还是决定让几个没参加过演习的人员去历练。“演习拼的是综合实力,不是仅仅几个尖子。这是对上级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就是几个普通的战士,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责任心,出色完成了演习任务,3名同志立功授奖。

2012年4月,某重大应急任务将雷达站的紧张氛围提到了顶点。他们提前组织人员推演,预想各类情况。由于情况时间不确定,几个一号班人员整整两天两夜吃睡在值班岗位上,第一时间掌握目标并迅即上报,是空军唯一发现该信号的雷达站,受到上级表彰。

近10年来,他们先后参与完成重大演习20余次,年均上报空情位于空军前列,不仅年年获评旅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还一直是单位作战训练的“锋利尖刀”。

“当好千里眼,坚守东大门”“做祖国和人民的战备钢钉,做敌人的眼中钉”。他们始终牢记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和军委许副主席的殷殷嘱托,像一颗钢钉,牢牢铆在半岛最前沿,在黄海深处筑起了一道敌人不敢觊觎的天网。

战天斗地 坚韧不拔——顽强拼搏不懈怠

雷达站起始只是驻扎在一个面积仅有0.03平方公里的礁石坨子上,缺水少土。先辈们接雨水,化雪水,哪怕不喝水也要保障油机发电。从石头缝抠土,一把一把带土上岛,建了108块巴掌田,创造了闻名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这种“战天斗地、坚韧不拔”,誓死也要改变自然的血性斗志,成为了该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一滴水代表坚韧不屈,一把土代表拼搏创新。有了这种精神,无论干什么都不用怕!”教导员张维激动地说。

新的形势下,站党支部始终把这股血性斗志延续下来。前些年,在旅党委的支持下,他们兴建了荣誉室,编撰了战士资料,营院阵地到处是刻有战斗口号的石头标识。不仅仅是新同志上岛,家属和百姓上岛,他们都组织参观连队荣誉室,学习站史,确保先辈血脉斗志发扬光大。战士张可心是站荣誉室的解说员,他告诉笔者,每次讲解海岛烽火历史,我都能感觉到大伙血管里升腾着一股力量!

2012年,第10号台风“达维”气势汹汹地扑向海岛,几个防风水泥座都被连根拔起,装备情况十分危急。

“党员往前站,一起跟我上!”时任站长祁标的吼声压过暴风雨。一声令下,全体党员挺起胸膛,犹如一头头雄狮,扑向战场。他们用背包绳拉着,10人一组,爬在地上护着防护绳,与狂风搏斗了整整10个小时,保护了装备的安全。

如今,已是该旅参谋长的祁标每每谈起这件事时,总是不以为然:“艰巨的使命任务、恶劣的天气环境、浓厚的历史荣誉,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十足的血性才能扛起这沉甸甸的责任,否则怎么对得起‘红色前哨’前辈!”

的确如此,翻开“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史卷,海岛官兵一次次冒着使命危险与狂风斗争,一次次保住了天线,也就是这股“血性”让他们在一次次执行重大任务时立下战功。

去年,操纵员李忠泽赴西北参加演习任务,由于风沙大,天气干燥,李忠泽股癣加重,干裂疼痛,之后又紫外线中毒,全身多处起包流脓。为了不耽误任务,他只字不提。直到演习几天后,分队指导员才观察到,劝他到附近医院治疗。但是他毅然坚持到整个演习结束,以100%优质率的成绩获得表彰。医生说道:“傻孩子,这么严重了还坚持啥,再坚持就没命了。”

“临阵逃脱我怕别人瞧不起,这不仅仅丢我自己的脸,更丢我们‘红色前哨’的脸!”

几十年如一日,雷达站官兵长期驻扎海岛、默默付出,75%以上的同志患有风湿症、皮肤病、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但他们始终无怨无悔,从不叫苦叫屈,谱写了一曲曲守岛戍边的奉献壮歌。

在今年新《纲要》刚刚颁发时,党支部首先坚持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部队日常训练管理中,从振“三声”、练“三相”、治“三松”等入手狠抓官兵点滴养成,取得了很好效果。

这就是“一把土、一滴水”精神释放出的能量,这就是“红色前哨”这面旗帜带来的力量。

强固堡垒 夯实根基——凝心聚气当先锋

“红色前哨雷达站”之所以永葆先进、全面过硬,最关键的是支部班子强、干部队伍硬、党员作用好。大家团结一心的情感,始终贯穿海岛历史,成为荣誉接力,血脉相传的红线。

不管是在圆岛时期,还是新形势下,“红色前哨雷达站”的军政主官,都必须具备超强的大局意识,支部委员也是综合素养过的硬,这个硬杠杠50多年来从未破例。

该旅政委熊俊感慨道:“习主席强调,我们面向未来,必须坚持高举团结的旗帜。这就告诉我们,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官兵握成一个拳头,则才聚力大,部队上下一盘散沙,则才散力弱。因此,红色前哨的干部骨干,必须得胸怀大局,懂团结、会团结。”

走在该旅营区,似乎能闻到那股和谐的味道。

这里没有特殊干部,也没有特殊党员,人人都在组织生活之中。干部有问题,战士敢批评;正副书记有问题,普通党员敢批评。遇到不同意见,大家公开“理论”,官兵们当面锣对面鼓,直言不讳,坦诚相见,党管干部形成制度,民主监督成为习惯。大到连队建设,小到军容风纪,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批评;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监督。

“支部是面旗、党员是团火、干部是标杆”——这是“红色前哨雷达站”的特色和招牌。

2013年,士兵刘鑫上岛,由于在家娇生惯养,父母怕孩子吃苦受人欺负,在岸边送别时心疼地哭了起来。前来接船的教导员张维笑着说:“叔叔阿姨放心吧,我们站有四个梯队,第一是支部,第二是党员,第三是老兵骨干,最后才轮上普通战士,我们会把孩子照顾好的。”

两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刘鑫记忆犹新、感动一生。一个深夜,突然刮起台风,雷达剧烈摇晃,防风拉绳的地桩被连根拔起,情况危急。指导员一声令下:“党员干部集合!”不到1分钟,30人的队伍迅速集结。然而,与刘鑫一起上岛的几个新兵却被撵了回去。

半个世纪过去了,尊干爱兵的好传统始终薪火相传。该站党支部要求每名干部骨干必须做到:心中有本“兵情簿”、眼里有条“连心桥”、手上有张“信息网”,对战士情况要烂熟于心。还总结形成了“四观”带兵法,即:观其言,掌握思想脉搏;观其色,掌握心理特点;观其行,掌握行为变化;观其好,掌握价值取向。

领导把战士放在心上,战士就会把连队扛在肩上。官爱兵、兵尊干,风气正、心气顺。几十年来,该站始终关系融洽、纯洁和谐。退伍老兵马志克离别前,不仅把站里的战备路修好,而且还用退伍金为连队买了篮球架。虽然他一身职业病,但是对这里却存满着深深的爱,“也许,这辈子再也找不出这样的好集体了!”

好的队伍,肯定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兵。五十多年来,“红色前哨雷达站”涌现出了“优秀边陲儿女”宋恩祥、一等功臣王世强等一批重大典型,有的成为军队和政府的高级干部,有的成为企业家,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无论走到哪里,他们都奋力实践着、弘扬着、传播着“红色前哨”精神。

在海岛上,每当提到“红色前哨”时,当地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官兵们高尚的德行铸就了让人敬仰的精神高地。雷达站成立的雷锋班,资助了驻地5名困难学生,其中2名考上了大学。技师赵帮玉连续7年资助贫困学生,义务为渔民渔船修雷达,被驻地授予“海岛卫士”称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