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前哨”好样子

——空军某雷达站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新一代革命军人记事

来源:新华网作者:张玉清、黄书波、李成志责任编辑:董兆辉
2015-07-23 10:12


“红色前哨雷达站”官兵在海边巡逻。 曹占礼摄

海风拂面。

爬上侧面贴有历年来所获荣誉的石梯,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一幅用鹅卵石和贝壳拼成的雄鸡图:白色的图廓中央,“祖国在我心中”6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在这幅占地数十平方米的中国版图上,漆成红色的鹅卵石醒目地标示出两个地理位置——北京和茫茫黄海上的这个小岛。

空军某雷达站官兵,驻守在这个小岛上。60年来,历代官兵在位于西太平洋进入京津的主要航线和航道附近的小岛上,拱卫着国家的空防安全,创造了享誉全军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

“一滴水”已汇聚成海,激励官兵不辱使命

仅有0.03平方公里的圆岛,是雷达站官兵先辈们曾经驻守的岛屿。圆岛最缺的就是淡水,海况复杂时,补给船无法靠岸,严重缺水时官兵们不得不靠接雨水、刮露水、化雪水,甚至从飘有死虫子等脏物的水坑里,取水保障战备和生活。

1961年8月,岛上生活用水中断多时。油机员左林富感冒发烧,卫生员给了他半杯油机战备水吃药,他却悄悄把水倒回“战备桶”里,用早已冒烟的嗓子干吞了药片。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圆岛官兵用老旧的雷达保障击落了敌P-2V飞机,并多次捕捉到U-2侦察机航路。        

从此,不要命也要干革命的“一滴水”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官兵。

2011年秋,参加某大型演习的雷达操纵员李忠泽突患重症,但他毅然坚持到演习结束,并以100%的情报优质率获得表彰。当医生批评他“再坚持就没命了”时,他却说:“临阵脱逃,不是‘红色前哨’的兵。”

2012年夏,11级风暴横扫海岛,雷达防风水泥座被连根拔起。官兵们用背包绳相互连在一起,在山崖上鏖战10小时,保住了雷达天线。

近10年来,无论是年上报空情量,还是执行的20余次重大军事任务,雷达站的空情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年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当好千里眼,坚守东大门”的誓言。

“一把土”已堆砌成田,涵养官兵扎根海岛

圆岛缺水,比水还缺的是土。但,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岛礁上,官兵们硬是建成了大如床、小如盆的“巴掌田”。

1961年,无线电员徐承光参加集训后回岛,临行前受炊事班背土上岛修灶的启发,用挎包装了满满一包土,在海岛上建起了第一块“菜田”,并迅速在官兵中掀起了从陆地带土、劈石造田的生产热潮。而他们战天斗地、扎根海岛的“一把土”精神,也感动了全国 军民,“井冈山田”“延安田”“北京田”……一包包来自天南海北的饱含深情的热土,不断坚定着官兵们为国戍边的决心。

1976年,雷达站官兵移防现在的海岛。除了装备,官兵们带走的,还有“巴掌田”里的土和扎根海岛的传统。

空军特殊奖励津贴获得者、油机技师刘守国一入伍就在海岛,上级考虑到他和妻子身体都不好,孩子在岛上上学也困难,想调他回城工作。“油机抢修不及时,要影响战备!我业务好,还是让我留在岛上吧。”就这样,他在岛上一干就是20年,还给儿子取名“刘海洋”。

四级军士长赵帮玉,精通雷达导航设备维修,岛上的渔业公司以住房、高薪为条件,多次劝他转业。赵帮玉却从未心动:“我的岗位在雷达站。只要组织需要,我就不会离开”。

“一面旗”已蔚然成林,指引官兵薪火相继

从1955年组建以来,空军某雷达站先后被授予“钢钉雷达站”“红色前哨雷达站”荣誉称号,15人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57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

“一把土、一滴水”不仅滋养了雷达站官兵,而且成为传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一面旗帜。

岛上的渔民江山忘不了。2014年9月的一天,他正在港外作业,接到气象部门红色预警后返航,途中船的雷达导航仪不能正常工作,是雷达站的赵帮玉顶着风浪出海,修好了导航仪。此时,距台风登岛只有不到1小时。

市民邵军礼忘不了。羊年大年初三,他的哥嫂驾车发生严重车祸,是“红色前哨雷达站”所在旅政委熊俊和司机将伤者送到医院,并垫付了5000元押金。两个月后,邵军礼才多方打听到了哥嫂的救命恩人,专程到部队表达谢意。

旗帜就是方向。近10年来,“红色前哨雷达站”所在旅先后涌现出4个空军先进集体,60多名行业标兵、技术骨干和优秀军嫂,20多名官兵受到总部、空军和沈阳军区空军表彰……

“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红色前哨雷达站”所在旅旅长谭立军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