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巴郎”爱洒天山耀梨城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把语言实习基地建成宣传思想阵地

来源:新疆经济报责任编辑:张 涛
2015-07-23 11:14

亚心网讯(记者贺红艳通讯员黄宝锋吴国东)七月,塔克拉玛干大漠北缘,挂满果实的万顷梨园,吐露出扑鼻的清香。又一年好收成的憧憬,甜在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村民热木吐拉·艾木东的心里,7月14日,早早起床的他,忙碌着,他腾好房间,迎接“兵巴郎”回家过节。

热木吐拉·艾木东拿出珍藏的影集,向记者展示一年年不同的全家福,幸福的笑容挂在了脸上。与热木吐拉·艾木东一样,库尔勒市1镇3乡6村村民的影集里,共珍藏着他们与620名“兵巴郎”的合影。

7月17日,记者随中央新闻采访团来到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走进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家庭,倾听目睹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实习学员和当地老乡之间没有血缘却似亲人的感人故事。

学员住进维吾尔族老乡家

为了给部队培养双语人才,自1998年起,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着眼维吾尔语人才培训需求,创新“嵌入式”双语教学模式,在库尔勒市的1镇3乡6村,每届学习维吾尔语专业的汉族学员都要住在维吾尔族群众家中,进行3至6个月的语言实习,在与维吾尔族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中,全面提高部队学员听、说、读、写、译维吾尔语言的能力。

梨园、瓜地、葡萄架下,院落炕头,学员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跨越民族、语言、生活习俗等各种障碍,像亲人一般水乳交融,学员对所在实习家庭的主人分别尊称为“阿塔”(维吾尔语“爸爸”)“阿娜”(维吾尔语“妈妈”)。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在提高军队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为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了应有的贡献。17年来,先后有20批、620多名汉族学员走向天山南北,他们100%服从分配、100%到基层部队、100%按时报到,成为信得过、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兵巴郎”们已经在辽阔的西部疆域,绽放出乡亲们为之骄傲的光荣之花。

常回家看看的“兵巴郎”

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一位名叫纳曼·玉努斯的大叔,十多年来,先后接待了13名实习学员,不论谁到他家,善良热心的老人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010年9月,远在西安工作的学员李文杰,不远千里,带着女朋友来看望纳曼·玉努斯。见到小李,大叔十分惊喜,大叔一下就叫出了他的维吾尔语名字“阿里木江”,老人左右拉着小李和他女朋友的手往家走,逢人便夸:“我这孩子懂事、体贴人、勤快。”

夏超是纳曼·玉努斯家的第13个实习学员,7月14日,他专程赶回来看大叔一家。

2014年7月,夏超作为实习学员来到纳曼·玉努斯家,大叔给这个汉族“儿子”取名“阿里木江”。“阿里木江”与老人同睡一张床,同吃一锅饭,同在地里劳动,老人对这个来自南方城市的汉族“儿子”喜欢得不得了。

夏超说,自己在新疆就这一个“家”,现在他每周给这个家打电话,有空就会回来探家。

纳曼·玉努斯说,这些年来过的“兵巴郎”,现在有当排长的,有当连长的,有在武装部的,每个人都很孝顺,隔三差五给他打电话、发信息、询问他的生活近况。

老乡家的知心人

在当地维吾尔族老乡家的实习学员们除了学习维吾尔语,还教“阿塔、阿娜”们学习汉语,他们互学互助。

村民艾合买提·艾拜都拉的家人几乎不会说汉语,学员李鑫钰的到来,给他们一家带来了欢乐。

“哥哥李鑫钰在的时候,陪我学习,教我去踢足球,和我一起玩,一起干活,一起吃饭。我还跟哥哥学会了唱《小苹果》。”艾合买提·艾拜都拉7岁的儿子赛买提江·艾合买提说。基层是最佳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教员艾尔肯·阿吾提说,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提高了学员们的维吾尔语水平,使他们熟悉了少数民族的习俗、行为习惯和心理特点,为今后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还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用维吾尔族老乡们的话说,这些“兵巴郎”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知心人。

党的好政策进农家惠民生

近年来,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学员们用听得懂、看得见的方式把党的声音传到各族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坎里。2014年9月,实习学员常远方来到哈拉玉宫乡阿拉多尕村艾孜孜·艾拜依家里。这让艾孜孜·艾拜依犯起了难,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只有两间小土房,一间用来待客和吃饭,另一间是只有一张床的卧室,家里来了新成员哪有地方住呀?“没关系,我能适应。阿塔,建8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房国家是给补助的。”小常得知阿塔的苦衷后,给阿塔讲解党的惠民好政策,阿塔心里乐开了花。说干就干,阿塔找来亲戚,不到半个月,窗明几净的两层新房建成,不仅安装了太阳能,还通上了天然气。艾孜孜·艾拜依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么好的楼房,我自己只花了4万多元钱,政府足足给了3万多的补贴呢。”搬家那天,艾孜孜·艾拜依带着常远方逢人便夸:“我家的这个‘兵巴郎’,让我知道了种棉花有补贴,买农机有补贴,给梨树浇水也有补贴……好政策多得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艾孜孜·艾拜依高兴地翘起了大拇指。多年来,学院根据少数民族群众对创新理论的需求和兴趣,先后编印了《十八大精神宣传读本》《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宣传手册》《习主席重要讲话摘编》等双语读本,及时发放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手中,用群众一听就懂的话语传递党的声音,帮助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期盼新学员到来

“往年的这个时候学员都已经来了,村上群众见到我总问,咱们的学员怎么还没来,住的地方都收拾好了。”阿拉多尕村村委会主任克里木·克依木说。村民阿吉古丽·艾米都拉记得2008年生孩子时,学员刘新宇除了承担地里的农活,还当起了她的“月嫂”,刘新宇每天都抢着做饭带孩子,给她烧稀饭、做汤饭。阿吉古丽·艾米都拉说:“学员在村里,不论谁家有困难,他们都会去帮助,棉花地里、梨园里到处都有学员的身影。他们做的好事就像库尔勒的香梨一样,数都数不过来。”

多年来,实习学员来了一茬又一茬,当他们学成离去时,每个人的收获不仅是能说一口流利又地道的维吾尔语,更多收获了与当地村民建立起的深情厚谊。

民族团结硕果飘香

果农吐尔逊对一个叫王晖的“兵巴郎”赞不绝口。12年前,农大毕业入伍的王晖来到吐尔逊家实习,看到果树没有科学嫁接,他就动员吐尔逊用几棵树做嫁接实验。没想到,第二年,实验的果树结出的梨子是原来的几倍,又多、又大、又甜。

尝到了甜头的吐尔逊,嫁接了家里的300多棵梨树,他还把从王晖那学来的嫁接经验,在全村的万亩园林里进行推广。

2013年,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在实习基地修建的双拥一条街竣工了,曾经尘土飞扬的砂石路,变成了村镇双拥共建的基地。乡村党员活动室、网络学习室、图书资料室、乡村医疗室和村民夜校,成为普及教育、传播文明、服务群众的精神家园。

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民族干部学院还对哈拉玉宫乡中心小学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学员成立了爱心基金会,接力资助贫困少数民族学生30多名,使他们重新走进了课堂。近年来,从实习乡村先后走出了70多名大、中专学生、80余人参军入警,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嵌入式”实习带来了军地的双赢,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哈拉玉宫乡党委书记王军称赞说:“多年来,学员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学习语言,一边帮助老百姓干农活,为百姓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全乡经济社会建设一年一个台阶,实习学员们功不可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