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李宣良) “我国国防费适度理性增长,充分考虑了国家安全的需求,充分彰显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舟少将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离不开坚强的物质支撑。我国军费的投向投量更加科学合理,军费的使用效益正稳步提高。”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4日表示,提交大会审议的预算草案建议2015年国防费预算比上年增长约10%,增幅比上年的12.2%略有回落。
国家安全需求在上升,国防投入必然要增长
“国家安全需要有多大,国防投入就有多大;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国防投入就跟进到哪里,这是考虑国防投入必须遵循的规律。”陈舟说。
这位长期研究国际战略问题的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国防费增长需求是由不断上升的国家安全需求决定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国防费增长是“刚性需求”。
在陈舟看来,这种“刚性需求”至少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需要,是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发展的需要,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是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需要,是适应军队任务拓展、承担更多国际义务的需要。
“我军正处于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关键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必须保持国防投入的持续适度增长。”同时,陈舟强调,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正承担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不断加大“走出去”步伐。国际维和、联合反恐、国际灾难救援、护航行动等,都需要更多的财力和物质保障。
“尽管有了一定的增长,但相对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我们的国防投入无论是占GDP的比重,还是国民人均、军人人均军费,都是比较低的。”陈舟说。
努力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
2014年,中国GDP增速为7.4%,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与此同时,国防费投入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对此,陈舟认为,要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和国防投入之间的联系,富国和强军是辩证的统一,“大炮”和“黄油”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关系。
国防费投入是一把“双刃剑”,过高或过低都不可持续。世界主要国家调控军备的经验表明,军费保持在占GDP的2%—4%区间内,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能够总体保持协调。
近年来,我国国防费占GDP的比重始终在1.5%以下,国防负担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仍有一定上升空间。但是,未来我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需求同步快速增长,保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是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双赢’的战略之举。”陈舟说,军费开支通过市场纽带最终都要流向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军费投入对国民经济会有积极作用的一面。
近年来,我国军民融合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大,很多军事基础设施、后勤保障、人才培养等领域,社会和民间投资意愿强烈,军费投入退出这些领域,有利于集中财力保障核心军事能力建设。
同时,军事科研、武器装备制造、军事采购等领域的投入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优化军费结构和投资布局,可以一份投入获取多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