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七夜完成博士论文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遥远
2015-06-16 15:35

1998年2月的一天,北京。博士生王飞雪,行色匆匆挨个跑到几位专家办公室,呈上厚厚的博士毕业论文。一般来说,博士生毕业论文撰写时间约为半年到一年。而王飞雪,不仅三次推迟论文答辩,甚至写论文仅用了仓促的7天,差点赶不上毕业。

一周后,答辩正式开始。王飞雪的身体状态令人担忧,多日无眠的他在发言席上几乎摇摇欲坠。原定40分钟的报告,他却超时了20分钟。事后他说,这是自己所有学术报告中最不精彩的一次。

原来,当时正逢北斗一号系统工程研制的关键阶段,每天,王飞雪至少有12个小时呆在实验室,一心扑在技术攻克上,完全没有顾及学业,已经三次推迟了答辩。

在一次临时回校处理技术问题时,碰到许久未见的同学,原本熟络、热情的同学却没有给好脸色看,而是见到他转身就走,王飞雪多番询问后才意外得知正是因为自己的“无意”推迟论文答辩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答辩——导师觉得,最优秀的王飞雪都还没有毕业,其他同学更应该继续磨练内功。

王飞雪愧疚不已,他下定决心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此时距最后论文交稿只剩7天!

王飞雪开始了“闭门造车”,持续奋战五天五夜、不眠不休。由于体力不支,最后写到致谢时,王飞雪只能卧躺在椅子上,自己口述,小师弟代为记录,这样才最终完成了论文。

其实,这些论文的框架早已经在王飞雪的头脑中演练了一遍又一遍,只是从来没有时间坐下来将这些想法整理成文字,而这短短的七天时间,也不过是让王飞雪将这几年的所得所想从脑海中全部倒腾出来,所以虽然是“闭门”,却积累了王飞雪整个博士阶段的研究成果,是他扎扎实实干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得到的收获。

当论文终于整理成稿,距离答辩也不到一个星期了,其他同学的论文早已评审通过返回学校。

当时还没有盲评政策,学校决定对王飞雪答辩特事特办,并允许其自行送达。

于是,北京街头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行色匆匆的青年,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天时间,王飞雪跑遍了整个北京城,并顺利将论文送达到卫星导航领域的专家手中。

答辩后,专家们评价,“这篇论文不是写出来的,是干出来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