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美国在全球首先建成GPS卫星定位系统,打开电脑,地球上任何角落难逃“法眼”;开启导航,就能轻松体验“人在路上走,踪于图中游”。
“千里眼”被美国GPS提前实现,让国防科大几位年轻人内心深受震撼,决心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他们开始密切跟踪国际先进导航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这群矢志于导航领域的国防科大人,很快融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中。
上世纪90年代初,卫星与地面站的信号接收与传输技术10年攻关未果。刚满而立之年、时任该校电子技术系总工、现任副校长的庄钊文教授带领几位青年博士临危受命,展开了他们18年北斗征程的“排星布阵”。
18年斗转星移,18年艰辛付出,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导航技术的国家,该团队突破北斗一号地面中心站关键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北斗一号手持用户机系列,到今天成为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主力军之一,为覆盖亚太地区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正式开通做出了突出贡献。
18年前,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遇到一大技术瓶颈,亟待突破。3位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在读博士生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在导师庄钊文教授的指导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他们将这份旨在解决信号传输与接收难题的“全数字化快速捕获信号与接收技术方案”呈给了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陈芳允院士。
当时,虽然数字技术刚初露峥嵘,但他们却敏锐地发现数字技术的星火燎原之势。
半年后,他们带着一笔4万元鼓励尝试经费和一台当时较先进的台式计算机回到了学校。
没有实验场地,他们找学院借资料室;没有设备,他们找各课题组东挪西凑。就这样,在庄钊文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三名博士生干得热火朝天,孵化了该团队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