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过后,北京星地对接现场。当看到显示器上脉冲闪闪、捕捉信号成功的那一幕,在场20多位这一领域的专家无论如何不敢相信:10年来未能解决的瓶颈技术,竟被他们仅用3年完美破解。他们的成果,一举打破了国外在这这一核心技术上的封锁与垄断,为中国拥有自主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承载了该技术的“北斗一号”全数字快捕与信号接收系统已“零故障”连续安全运行了十余年。
“追逐‘北斗梦’,首先要勇于追求卓越!”采访中,王飞雪主任这样说。
2007年,中国一颗北斗卫星在试运行过程中,受到强烈干扰,导致信号传输中断。专家分析原因,认为复杂电磁环境是“罪魁祸首”。如3个月内不能解决问题,即将组网的数十颗卫星发射将无限期推迟,已发射的卫星将无法使用,情况危急!
面对复杂电磁环境“瘟疫”,多数国内同行倾向“躲”,认为技术难度小、耗时短,比较稳妥。但如此一来,工程改造也需2年时间,国家还要承受数亿资金损失,且电磁环境稍有变化,卫星就要“躲”个没完,治标不治本;如果“抗”,相当于给卫星注入“抗体”,耗费资金少,治标治本,但技术难度大,耗时长,风险高。
“3个月内,我们一定拿出解决方案!”团队向上级立下了军令状。
他们展开了与时间的赛跑。庄钊文教授亲自挂帅,团队集合了所有专业组的精英人员开展攻关。在最紧张的08年的3月份,所有人员几乎每天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实验室度过。不到3个月,他们研制出具有强大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甚至还做了诸如修正航天指标数据等“份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