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面临卫星和地面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少人主张按部就班地更换新设备即可,但王飞雪敏锐地捕捉到关于升级的关键信息,果断判断这是一次导航系统体制升级的绝佳机会。
机不可失,即便创新的空间再狭小,也要奋力一搏。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大家勇敢接受挑战,提出了一套信号体制与主动抗干扰相结合的方案。
别看这个小小改动,它带来的却是整个导航系统效能的一次大的飞跃:所有北斗位置报告终端设备功耗降低一半,系统抗干扰性能大幅度提升。
中科院院士、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这样评价国防科大北斗青年科研团队:“你们是李云龙式的团队,敢于亮剑,亮剑必胜!”
“逐梦北斗,最初我们只有3名博士,现在,我们已是包括4名国家级专家的240余人的专业团队。无论队伍大小,团队作战的‘聚变效应’让我们有勇气无往不胜!”国防科大北斗人如是说。
2008年的夏天,北京卫星定位总站正在紧张建设。物理环境恶劣,但时间不等人。一群卷着裤腿、手拿起子,卖力地敲敲打打、拧螺丝钉的“民工”正在紧张施工。谁能想到,他们竟然是中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的国防科大专家教授们?!
由于工程量巨大,工作人员的调度十分紧张。此时,在机房里搞科研已是其次任务,重中之重是搞好工程建设。
为此,他们身先士卒、赤膊上阵,干起了最底层的体力活:有的合力抬起数百斤重的机柜,有的装灯具、剪导管、贴标签……一位北京合作单位的领导前来拜访该团队的孙广富教授,竟在热火朝天的劳动大军中花了近10分钟才找到,不禁感慨地说:“这样的团队,还能有什么事干不成?”
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便携式北斗用户机;设计了北斗系统核心的军用信号;承担了北斗系统某核心模块95%的研制任务;研制了60套关键卫星载荷;承担了北斗系统建设30%以上的地面任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