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时代歌者的追梦人生

来源:人民网作者:黄子娟责任编辑:孔晋晋
2015-11-24 16:50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阎肃奔赴前线。当他看到满山遍野的烈士墓碑朝着祖国方向,他落泪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远离故乡、战死他乡?战场归来,他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参军报国,至死不渝。

亲历“过去的战争”,走近“现代战场”,阎肃说:我离战场越近,创作就越有生命力。

在空军首长支持下,阎肃先后去过航空兵师作战室,登上过预警机跟随训练任务,在演兵场、指挥所感受作战氛围……据统计,阎肃一生中创作1000多部(首)歌词,有三分之二是军旅题材。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感叹说:在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他的作品在纪录和传唱。

“楼船夜雪瓜洲渡”,描写的是1161年深秋,南宋军队痛击入侵金兵时的情景。“楼船”与“夜雪”便有了金戈铁马、誓死卫国的意境。1964年,阎肃为写《雪域风云》去西藏采风,同样体验了当代军人的“风雪”坚守。

当时是12月中,阎肃跟随空政文工团创作队一路颠簸18天,到了海拔四五千米、零下40多度的目的地。极度寒冷加上高原反应,让他死去活来,多呆一天都是难熬。

他心想:除此之地再无任何地方能叫“艰苦”了吧。可是第二天,当他得知一位战士来了两年多,脸上起斑,眼睛雪盲,他不由地给战士深深敬了个军礼,说:“你真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阎肃后来坦言:这次高原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兵服务的使命。

阎肃与空政文工团作曲家姜春阳合作的《军营男子汉》鼓舞了一代官兵。1987年,阎肃在辽东半岛军营交流中,有战士说:“为什么说我们是‘傻大兵?’发生灾难时会想起我们,说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可平常怎么就成了‘傻大兵’?”

当时,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观念解放的初期,有的人下海经商发财,有的人一夜成名。对于条件相对艰苦、待遇相对较差的军人,许多人认为“太亏”“不值”。

“我必须要为战友们撑撑腰、壮壮气!”阎肃连夜创作,以一名战士独白,阐述从军光荣、当兵不悔的豪情。“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失掉多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换来这套军装。”

这首歌,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精神风貌,唱出了军人士气,唱出了军营底气。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秦威评价道:“国家意识、军队意识、空军意识,在阎老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对阎肃深情赞誉:阎老是位可敬可爱朝气蓬勃的艺术界老前辈。他是文艺界的骄傲,他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阎老坦言:“自己创作这么多部队歌曲,是时代推着、责任推着,也是感情在推着。”

几十年来,阎肃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几乎走遍空军部队,为官兵讲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创作百余首军歌、师歌、团歌,深受官兵爱戴欢迎。他也先后被评为空军优秀文艺工作者,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誉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阎肃对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深表赞同:把人民满意、官兵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部队、服务官兵作为基点归宿。

歌剧《江姐》创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重庆渣滓洞一间黑咕隆咚的牢房里,阎肃作为编号3841的“囚犯”双手被反铐,戴着沉重的脚镣坐在老虎凳上,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

为使《江姐》贴近真实,他和同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几十位尚在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历时两年实地采风、数十次创作修改,又经过一年多排练,1964年《江姐》一经问世,数百家文艺团体相继上演,毛主席观看《江姐》后,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阎老。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剧评论家季国平说,如今《江姐》已经5次复排,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一部歌剧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江姐为代表的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首歌、一部剧,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留存下来,源于创作者对大时代的深刻把握和热情赞美。从建国50周年晚会《祖国颂》到建国60周年晚会《复兴之路》,从建党80周年晚会《岁月如歌》到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胜利与和平》,阎肃一生拥抱大时代、唱响主旋律,直到昏迷前的最后一刻。

据阎肃家人回忆,阎老病重住院后,还惦记着几件未了的心事:今年春晚的“魂”还没找到;空军歌剧《守望长空》还有几处需要商榷;一位新人找他修改的作品还未改完......

“坚持以道德‘厚度’提升艺术‘高度’,强化人品重于文品、立德先于立言。”自小深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熏陶,秉承中国文人“文以载道、身为世范”的士大夫精神,阎肃一生——

坚守赤子情 传承民族魂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艺术是人工的艺术,炫目而冰冷。而阎肃的艺术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简单温暖、苍劲有力。正如钢筋水泥固然可建广厦万千,但黄土沧浪才能问得生命源泉。

在阎肃的生命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病重,他还惦念着让外孙和外孙女一天背一首唐诗,一天写一篇毛笔字。阎宇说,几十年来,熟背唐诗宋词几乎成了老爷子的家训。

与阎肃有长期合作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朱彤介绍,阎肃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应该出于他的自觉追求,是在深入研究和长期思考之后外化出来的一种风格。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认为,《红梅赞》是阎肃根植深厚传统文化土壤,种出的一株迎风傲雪的红梅,他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使人们灵魂深处生长出忠贞不渝、傲霜怒放的钢铁风骨。

1993年,阎老借用川剧《白蛇传》中的“慧眼”,巧妙地创作了一首“打假”歌《雾里看花》,由那英演唱,风靡一时,成为每年“3.15”晚会保留曲目。“阎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尊重传统、敬畏传统、继承传统,同时,在此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善于创新。”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说。

好的文艺作品是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在文化强国的感召下,由阎肃主讲的军旅纪录片《诗词中国·军旅篇》应运而生。去年5月,阎肃走进首都高校开讲“诗词中国梦”,以全新角度向青年一代讲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自信。

悉数阎肃的红色艺术,以歌词反映一个时代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似乎已是他的一种风格。著名作家王树增由衷地感叹到:“他的作品,是民族复兴路上的追梦之作,已经成为经典,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见证融入历史,也必将如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传世之作。”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五星邀五环》唱响奥运精神;《风雨同舟》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度过难关;主题春晚《京腔京韵自多情》饱含传统风韵,至今广为流传;《门前情思大碗茶》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唱脸谱》歌词选进了小学课本……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春秋战国士大夫的“文以载道”;魏晋南北朝“士子精神”;唐宋李白、杜甫的家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当代鲁迅、老舍为民族独立的长歌当哭;一生笃信“大担当中有大自在”的阎肃,也许正是千年国学文化孕育出的一只精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