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同时也是国家正在建设的重要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2年前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具备覆盖全球的服务能力。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 摄
中国高度:从北斗到中国“芯”,攻关永远瞄准制高点
今年7月27日,第9颗北斗卫星顺利升空!明年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覆盖我国全境及亚太地区。
目睹火箭拖着尾焰刺向太空的壮观场面,你是否想到,托举火箭升空、让北斗卫星高挂天空,离不开国防科大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团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一项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已建成全球定位系统的情况下,我国决定自主发展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然而,具体究竟该怎么去干呢?“看到别人吃午饭很香,再去备料模仿别人,到头来只会发现,你的晚餐依旧没有别人的丰盛,何不早点准备明天的午餐?”
可是,提前“准备明天的午餐”,难度大大出乎常人的想象!
调集全国技术精英,经过10多年全力攻关,北斗卫星导航的某型关键设备技术仍未能实现突破。
焦急,徘徊。此时,国防科大3名年轻的博士不知“天高地厚”地主动站了出来。薄薄的几页纸,让陈芳允院士眼前一亮:决定让他们试一试,专门拨给试验经费5万元,让他们先建一个仿真模型。
实验室是临时借来的,设备也是临时借来的,条件如此艰苦,3名年轻人却干得热火朝天……
这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看着这3张略显稚嫩的面庞,许多业内同行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谁能想到,1年后,他们居然一举突破制约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工程的“瓶颈”——数字快捕精跟技术。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让参与北斗导航系统研制的专家们从全国各地飞来学校观看试验过程。
那一刻,空气凝固了,几十双眼睛都紧紧盯着小小的实验台。昏暗中,脉冲闪闪,捕获信号成功,掌声如雷。庆功宴上,这些纵横科研沙场的前辈们一个个主动端着大杯的酒,轮流和3位年轻人碰杯,以表达心中敬意。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大地震,这是一个举国伤痛的日子。这个日子,对于国防科大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团队来说,还有着更多的记忆——
这一天,看着电视上部队官兵使用着自己研制的北斗手持机救灾时,他们热泪盈眶,自豪和使命同时充盈在胸膛。
这一天,他们研制的某关键设备通过专家组鉴定,解决了北斗二代导航卫星建设中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采访中,记者问:这个难题到底有多难?
该创新团队一位成员生动地回答:“相当于把大象塞进冰箱里。”
听上去,这不可思议,可他们却成功做到了。
对于国防科大创新团队来说,“技术的难度就是创新的高度,攻关的靶标永远要瞄准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在常人眼中,卫星太阳能帆板和二胡,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
国防科大教授李东旭却从二胡调弦定音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制出一种能有效防止卫星太阳能帆板振动问题的装置,为提高我国大型航天器姿态指向精度和稳定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这可是困扰航天界多年的世界性难题——由于空间环境特殊,卫星在快速变轨、温度冷热变换时将产生长时间振动,影响正常工作,严重时可能使卫星“折翼”。 美国曾为解决哈勃望远镜的帆板振动问题,不得不让宇航员出舱在太空中维修。
这些年,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上,国防科大创新团队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他们成功研制出“银河玉衡”核心路由器,被广泛应用于通信、电力、国防、金融等领域,摆脱了网络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
他们成功研制出高性能飞腾系列微处理器,让大型国产信息化装备有了中国“芯”;
他们成功研制出目前我国最高安全等级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银河麒麟”,消除了国外软件“后门”等安全隐患,为提升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安全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成功研制出“智能交互式通用指挥平台”……
所有这一切,都是他们依靠自主创新拼搏出的、可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