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33天:挑战前所未有

来源:中国军网-军报记者作者:王通化 邹维荣 张新 段江山责任编辑:刘航
2016-10-17 22:23

协同挑战——

紧密配合才能完成任务

仰望星空,组合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载体。很难想象,如此遥远的距离,航天员之间、天地之间是如何实现紧密协同的?

漫长的太空旅行,航天员要保证协同配合,才能圆满完成任务。航天员陈冬透露,任务期间,他们之间分工明确,而且有一整套的协调程序,保证他们能够相互补位、配合紧密。“在天上,我们要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但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对方,只有发挥双方优势,才能确保我们每一个动作,发送的每一条指令都是准确无误的。”景海鹏如是说。

天地协同也将迎来挑战。“在太空,航天器的内部运转、航天员工作生活、载荷实验展开推进,这些都需要飞控中心协调。因为样样都想占用好资源,所以天地协同的统筹是很难的。”李剑说,“我们做了一个复杂的协同程序,一旦任务有冲突,会用最优策略安排,按优先级先后去化解,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实验挑战——

太空之旅变得异常繁忙

从来没有哪一次载人飞行像这一次,航天员直接参与的实验如此之多:首次由航天员直接操作的空间材料制备实验、首次“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首次在轨维修实验、首次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首次太空脑机交互实验……

大量在轨实验操作,将使漫长的太空之旅变得异常繁忙。“航天员要把各学科专家的想法、目标、理念在太空实现,再把样本带回来,任务非常艰巨。”谈及此次任务,景海鹏有压力但更有信心。

从来没有哪一次载人飞行像这一次,对航天员知识储备的要求如此之高。在轨实验涉及空间技术、空间应用、航天医学等众多学科,学科跨度之大前所未有。黄伟芬说,为了掌握各学科实验的相关理论和操作技巧,每名航天员累计进行了超过3000小时的学习和训练。

“天宫二号是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众多在轨实验意义非凡。”黄伟芬说,这次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空间实验室的作用,探索前沿理论和技术,考验航天员在轨实验能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