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见证中美两国关系成长前行

来源:新华社作者:柳丝、贾小华责任编辑:刘航
2017-04-05 10:30

科研促繁衍 双边同发展

3月24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经过一个月的隔离检疫,从美国归来的熊猫“宝宝”入住新家,第一次在故乡亮相。“宝宝”对新家很是好奇,不停走来走去,显得很兴奋。

“今天是中美合作很重要的日子。我们不仅在人员交往方面有合作,还在科研和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方面有合作。这些合作也向世界发出信号,显示出两个国家合作的能力,”美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阮大为说。

此前一个月,3岁半的“宝宝”度过了在出生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的最后一个早晨,登上回国的专机。中美双方的精心照料,让“宝宝”的归国旅途格外顺利,全程没有出现大的情绪波动。

饲养员马蒂·迪里和兽医凯瑟琳·霍普从“宝宝”出生就开始照顾它,他们一路和“宝宝”做伴,并陪着“宝宝”在中国待了三天。“在我的中国搭档的帮助下,‘宝宝’适应得很快。”迪里把“宝宝”回家的近况发在国家动物园官网上。“希望几年后,我们就能从中国同事们那里得到‘宝宝’当妈妈的喜讯。”

“宝宝”回国是中美双方在大熊猫合作上的一个成功案例。根据有关协议,在国外动物园出生的所有熊猫都要在4岁前送返中国,以便在5至6岁时参与国内的大熊猫繁育计划,保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上世纪80年代,熊猫生存环境恶化,数量锐减,中国政府不再向外国赠送熊猫,转为“租借”的方式。1994年,熊猫首次以“科研交流大使”身份出国,包括美国等不少国家开始与中国开展长期合作研究。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专家李德生介绍,该中心已与10个国家12个动物园开展大熊猫科研合作交流,提高了整体大熊猫科研人员的从业水平。“我们已经在海外繁育了17只大熊猫,‘宝宝’是第11只回来的。”

在美国,不仅有西海岸圣迭戈生育6个孩子的英雄母亲“白云”,还有华盛顿的“美香”成功育有两子一女。《纽约时报》说,大熊猫繁育已成为美中合作中一个罕见的领域。美国国务院称赞,大熊猫是“实实在在的、毛茸茸的、美中两国合作的体现”。

与保护大熊猫同步发展的是中美在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当第一对熊猫在美国定居时,中美年双边贸易额只有10亿美元。到2016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达到5196亿美元;人员往来从上世纪70年代的几千人次,增长到去年的500万人次;建立涉及多领域的90多个政府间对话合作机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