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山上“万众瞩目”的奥秘所在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景璇责任编辑:杨帆
2018-02-02 10:39

边区刊印的报纸。记者 李景璇

当时的中央印刷厂主要负责边区的报纸和刊物的印刷。在成立之初,生产条件极其简陋。报纸的印刷机就安装在清凉山鹫峰泉旁一个幽暗的石洞里,报纸的排字房挤在一间弥陀佛石洞内。弥陀佛像就地凿成,与石洞地面连为一体,在佛像莲花座四周约60平方米的地方,挤放着20多台排字架和3个拼版台,10余名工人就是在这样拥挤的空间里日夜不停地拣字排版,刊印报纸。

与狭窄的工作空间相比,印刷材料的极度匮乏才是真正考验工人们的难题。这一时期,日寇和国民党政府加紧了对边区的围攻和封锁,纸张、油墨等原材料日渐紧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央印刷厂的职工开动脑筋,反复试验,终于制造出了这些原材料的代用品:在印纸上,用当地盛产的马兰草为原料制造马兰纸,纸型用的雁皮纸,则用毛边纸代替;印刷用的油墨,把石油厂的原油废渣焙烧后取得油烟粉尘,再用亚麻油进行煎熬,搅拌均匀后用自制的轧墨机轧制而成;制版用的胶水,则从桃树上采集树胶来代替阿拉伯胶……

《解放日报》总编辑杨松雕像。记者 李景璇

至1941年秋,中央印刷厂的排字效率已达每月300万字,印刷320令,还设置了报纸排字间、铸字间、刻字间、打纸型间、铅印间、石印间、铸铜锌版间和装订车间。刊印出的《解放日报》《参考消息》《边区群众报》等报纸,在中国报刊新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延安新闻纪念馆。记者 李景璇

在清凉山脚下,有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层建筑,外形酷似陕北地区的连排土窑,这就是近些年建成的延安新闻纪念馆。在展馆一个角落里,静静安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老式广播机。

说起这台广播机的来历,可谓一波三折。1939年7月,周恩来同志赴苏联治疗因坠马导致粉碎性骨折的右臂。在一次与共产国际领导人的会谈中,周恩来向季米特洛夫提出延安缺少广播器材。1940年,经过多方努力,苏联政府以共产国际的名义援助我党一台语言发射机,并由周恩来亲自护送回陕甘宁边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