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战女兵成长记:特种射击、杀蛇取胆、生喝鸡血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张文凌 等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2-12 19:58

特战女兵成长记

特种射击、擒拿格斗、杀蛇取胆、生喝鸡血……2月1日,在云南滇中的一个训练场上,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指挥通信连女兵的一项项技能展示,撼人心魄。

这些“军中花木兰”,入伍前都是大学生。参军后她们有的成为文艺兵、话务员,有的成为爆破手、卫生员。2017年4月,第75集团军某特战旅整编组建,原隶属于多个单位的女兵转隶至特战旅指挥通信连。

她们经历了从保障员向战斗员、从通信兵向特战兵的转变,其中10人获三等功以上奖励,6人获战区陆军以上表彰,10人考学提干,女兵群体所在连队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表彰为战区陆军基层建设标兵单位。

“理论素养是内在之美”

这群大学生女兵,最早闻名于全军的是她们深厚的理论功底。

为了发挥女兵们学历高、才艺多的优势,旅党委将女兵作为理论学习骨干来培养。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习践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这个女兵群体军旅成长路上重要的一课。

为此,连队制定了学习方案,定期组织理论测试,要求女兵们精读原著、重点摘抄、细写体会、分享交流。慢慢地,每个班都有了厚厚的剪报本,每个人都有了一大摞学习笔记本、理论摘抄本、心得体会本。

中士齐珍珍是连队的“理论学习达人”。她坚持每天学一句、每次记一篇,如今已经写满了14本笔记本。

然而,这名“学习达人”之前却怕极了理论学习。“宁肯操场跑上5公里,也不愿坐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直到有一天,旅领导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她:“理论素养是内在之美。”此后,齐珍珍拿出她格斗训练、冲锋陷阵的劲头儿,最终成为旅队学习十九大精神的“活字典”。

当智能手机开放使用后,女兵们参与制作了“学习主席系列讲话”App、十九大精神“答题大冲关”学习软件、“智勇大闯关”单机游戏和“十九大精神应知应会100题”网上答题系统;还建立微信群,成立网上学习小组,分享理论观点和励志美文,共享学习成果。

藏族女兵次仁旺姆带着大家一起制作了一对“中国梦、强军梦”叠纸花瓶。这个由3650张红蓝搭配的卡片纸折叠拼接而成的“心愿瓶”,既展示了女兵的柔情,更体现了她们报国的豪情。

旅队还创新了“一站到底”对垒PK、“军营演说家”女兵专场等“群众性自我教育新模式”。下士吴昌洁说,现在连队每周还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请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书。有时一本被推荐的书,即使图书室有六七本,也可能半个月都借不到。

“女兵绝不能成为军中的点缀”

“兵姐姐传递了满满的青春正能量,为我们走好人生路立起了标杆”“她们让我们懂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比挣大钱更有意义”。身着迷彩服的女兵们在大学的演讲,赢来阵阵热烈掌声。

近年来,女兵们组成13支宣讲分队,先后走进120余个少数民族村寨、23所大中院校和12个民营企业,用歌曲、快板、诗歌、舞蹈、微电影、MV等形式,以生动时尚的方式传播理论,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十九大精神。

她们用兵的视角、兵的语言、兵的故事来传播理论。在官兵们看来,这些女兵虽然不像专家教授讲得那么专业,但是“话语生动,听了解渴”。

然而,真正让官兵们佩服的是女兵们既能文又能武。

事实上,有一段时间,一些官兵对这些“不摸枪的小教员”心有不满,认为她们只懂理论不懂实践。一次,“女兵理论宣讲团”赴坦克营授课,上等兵曾篮花刚开始讲课,一名上士就质疑她:“你们女兵就知道耍‘嘴皮子’,战车都没摸过,有什么资格和我们谈强军实践。”

第二天,旅长、政委收到了全体女兵签名的申请书:“女兵绝不能成为军中的点缀。我们强烈申请操控主战装备!”

女兵的申请和旅党委的决定不谋而合。

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女军人岗位职能由保障专业向主战专业拓展,已成为优化兵员结构、探索部队战斗力建设的新方向。

随即,在练精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女兵的训练又增加了接力、卫星通信、装甲车“三大专业”的“1+X”模式组训。

重回训练场,女兵们把一头长发剪成了短发。然而,训练是冷酷、坎坷和艰难的。

为了过体能关,她们每晚“三个一百”雷打不动。训练结束后,还加班加点学习军事理论和专业技能,女兵们创新了“定点训练法”“极限训练法”,破解了战车驾驶盲区大等难题,驾驶装甲战车驰骋沙场。

2014年,她们首次以战斗员身份,随队赴朱日和参加实兵对抗演练。半个多月里,女兵们在黄沙漫天的塞北大漠中,接受了10余个险难课目的考验,不仅圆满完成指挥所警戒防卫和通信保障任务,还改进了指挥所内部通信线路的布设方法,将联通速度提升了一倍。

“人不逼一下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2017年5月,休假回队的罗科梅获悉她们转隶到特战旅指挥通信连,她开心极了。“我一直想成为电影上那种特种兵,好帅!”她和所有女兵一起,递交了申请书,要求加入女子特战队。

到了特战队后,她发现,特战队的训练“果然和电影上的一样”。

然而,实际训练中也有很多电影里没有的镜头:四层楼高的攀岩墙让人不寒而栗,每天上百次的前扑、后倒、过肩摔,每个人身上都伤痕累累;12.7毫米反器材狙击步枪后坐力巨大,每打一发子弹肩膀都震得发麻;倒功练到手肘掉皮出血,俯卧撑练到手端不起碗,深蹲练到双腿走路打颤。长时间的摸爬滚打,女兵们脸上的皮肤晒“糊”了、掉皮了,长出新皮又被晒“糊”了,直到变黑。

徒手抓毒蛇,剥皮取胆;传递炸药包,从高楼头朝下快速下溜;攀岩、侦察、格斗、泅渡、爆破;钻火圈、开战车、踩绳上、滑索下……所有的训练,都是对心理素质的煎熬和考验,对意志的折磨和挑战,对团队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的不抛弃不放弃。

“我妈妈看了电视上的报道,给我打电话时哭得泣不成声,说女儿你怎么这么辛苦啊。”女兵杨付帆从没有向家里诉过苦,在她看来,过去通信兵刨线、收放线、布线的工作“很无聊”。而现在的特战队生活,才是她想要的军旅生涯。

“人不逼一下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她说。

2017年8月,“科瓦里-2017”中澳美三军联合训练的选拔让一些女兵吃尽了苦头。16公里耐力跑、20公里定向越野,在深山老林搭建庇护所、钻木取火、生喝鸡血,野外生存4天3夜。最终,罗科梅和吴昌洁入选,成为首次亮相“科瓦里”联合训练场的中国女兵。

开训第一天,峡谷跳水是第一个项目。湍急的水流、陡峭的悬崖和冰冷刺骨的溪水,让外军男队员都望而却步。吴昌洁主动请缨“第一跳”。纵身跳入激流的一瞬间,溪水灌进她的耳朵,周围一片漆黑,她奋力往上游,浮出水面时,崖顶上的队友都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不幸的是,在第二天的激流勇进课目中,吴昌洁掉进水里,撞上了岩石。剧痛袭来,她感到自己的右臂打到了后背。手臂脱臼的她眼看就要被水流冲下瀑布,她忍住钻心的痛单手拼命往岸边游,直到被教练员伸手拉住。

尽管手臂脱臼,吴昌洁仍然坚持完成了登山远足、海上皮划艇等后续课目,最终以出色表现赢得了象征澳军四项精神之一的“尊重”奖杯。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右臂挂着绷带的她,只能用左手敬礼。吴昌洁左手敬礼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有人这样留言:“唯有军礼,最见忠贞!”

如今,这些曾经的大学生,在特战队里,将她们的浪漫编进了诗歌:“当你跑着800米,我们跑着8公里;当你在宿舍吃着瓜,我们在训练场吃着沙;当你在火锅店吃鸡肉,我们在丛林里喝鸡血”“别人的青春是多彩多色的,我们的青春是迷彩色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张文凌 见习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杨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