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为何能够战无不胜,确保全局胜利?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伏刚 杨凯 吕文泉责任编辑:杨帆
2018-05-13 09:50

苏中七战七捷:

知人善任,连战连捷

1946年6月26日,毛泽东致电华中分局,告知外线作战的计划:“为粉碎国民党之进攻,决令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陈毅、舒同主力出徐州、蚌埠间,调动敌人而歼灭之。你区应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南通、扬州线上之敌,粟裕、谭震林率主力(不少于15个团)位于3分区(淮南津浦路东),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区之敌,恢复3、4分区(津浦路以西),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华中野战军的一切听陈、舒指挥。”

27日,粟裕就毛泽东令华中野战军主力西移淮南的计划给各领导机关发电:“中央作战方针完全正确。惟在3分区集中大兵团作战,粮食、民夫和交通运输均极困难。如集中兵力过多,则所需粮、夫必超过当地负担,不仅影响当地,且影响战斗更大。”并提出建议:“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毛泽东对粟裕6月27日电极其重视,于6月28日复电华中野战军:“部队继续隐蔽于待机位置,听候安排。”

6月29日,粟裕、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4人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和陈毅:“华中主力转至淮南后,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即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公粮收入占华中二分之一,人口亦占五分之二,对支持今后长期战争有极大作用。”“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以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丧失,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如是,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之供应更有极大影响。”并建议:“在第一阶段中,华中野战军第1师和第6师仍留苏中解决当前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两解放区部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再加入蚌埠、浦口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6月30日毛泽东复电:“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

7月1日,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军区发起总攻,其参谋总长在南京宣布:“要在48小时内全歼”“让解放区成为历史上的名词”。而此时,毛泽东认真研究粟裕的几次建议,决定推迟外线作战时间,“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有了中央明确的指示,在随后的苏中作战中,粟裕放开手脚,以华中野战军19个团约3.3万人的兵力,在敌人以15个旅约12万人向我进攻的情况下,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自1946年7月13日至9月12日,组织了宣泰攻坚战、皋南急袭战斗、海安防御战斗、李堡攻坚战斗、丁堰攻坚战斗、邵伯坚守防御战斗、如黄路遭遇战共七次战斗,连战连胜,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战果,歼敌5.3万余人。

此役,正是战役指挥员,在维护核心确保中央战略计划推进的同时,结合一线实际情况,实情上报提案,以战役胜利加快推动战略全局向好发展的典范;也是毛泽东同志注重发扬军事民主,信任一线、信任下级指挥员,知人善任的典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