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国故事丨一位八路军老战士留给儿女的“珍贵遗产”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刘小渡  刘立国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5-22 22:23

报国故事丨一位八路军老战士留给儿女的“珍贵遗产”

■口述:刘小渡 整理:刘立国

父亲在前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告别了我们,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遗产。在他病重期间,没谈钱,没谈房,也没说有什么财产。只是老在说,我是跟着八路队伍走出来的穷孩子,当时连鞋都没有啊。

父亲走的那天深夜,我为父亲守灵。武汉市有个习俗,守灵的家里大门是不关紧的。凌晨4点,我家虚掩着的大门似乎被人轻轻推开,我疯了一样跑向大门,大叫着“爸爸!”当我哭着拉开门时,只见一大群人跪在我家门外,有的喊“四爷”,有的叫“四叔”,他们拼命地哭着挤着从大门外跪着爬到父亲的灵前,此起彼伏的哭声震天动地,叩地磕头的声音接二连三。

原来这是一群来自父亲老家河北威县的父老乡亲们。妈妈悲痛地从卧室里出来,她一个一个地把老家的乡亲从地上扶起来,擦着眼泪说,你们来看他,他得有多高兴啊。

父亲结婚时,把妈妈带回了老家。据说,当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因为父亲是阴历四月初四生的,因此村里的老人们管他叫“四儿”。淳朴的村民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拿了出来,全部挤到了爷爷奶奶那两间破旧不堪的房子里,热炕上坐满了大叔大婶,孩子们扒着窗户往里看新媳妇儿。女人们揉面的揉面、剁馅的剁馅,热火朝天地包着饺子,里里外外,水泄不通,大婶们摸着母亲一身列宁服军装,摸着两根粗粗黝黑的大辫子说,咋会有这么好看的闺女哩?大妈骄傲地说,俺家的“四儿”从天上带回的“仙女”呗。

母亲是出生在富贵人家的小姐,解放时是南京金陵大学的大一学生。1949年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抵总统府时,她是共产党外围组织的进步青年。后来,她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跟随部队“宜将胜勇追穷寇”,在解放全国的战场上,认识了来自贫瘠的河北平原穷苦农民的儿子——我的父亲,并深深地爱上了他。

为了照一张父亲母亲回家结婚的照片,大伯咬咬牙,把家里仅有的一点买盐的钱拿了出来,从县里请照相馆的摄影师来照相。母亲站在最后—排的左边,父亲站在最后一排的右边,那会儿老爷爷老奶奶还活着,坐在最中间,爷爷奶奶大伯大妈们依次排开,晚辈都坐在前面的地上,全家人没有一个不是咧着嘴在笑的。父亲经常给我们看这张照片,这是爷爷、奶奶,这是大伯、大妈,六伯、六妈,这是保银哥哥、那是保增弟弟等等。他说:“这里是我们的老家,是生养爸爸的土地,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家乡和亲人。”

曾经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父亲老家经常来信告急,爷爷得浮肿病、奶奶贫血,侄儿侄女患肝炎、肾炎,父亲每次都把家中的钱一分不剩地寄往老家,接济父老乡亲渡过难关。

此时此刻,父亲的大侄儿保银哥哥跪在灵前,泣不成声。他说:“四叔,您离开家乡70多年了,可您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啊。”

改革开放后,父亲老家的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侄儿们都自立门户,盖房置业。保银哥哥说,不管哪个侄儿困难时向四叔借钱,他老人家从没有说过“不”字。

13年前,我的堂弟保增突然来到武汉,带着他14岁大的女儿。进门就哭着说:“我在部队当兵15年,妻子40多岁怀孕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妻子却因孕妇高血压综合征撒手人寰,三个孩子抚养起来实在力不从心。”保增堂弟牵着静静,请我父亲收留静静。父亲一把将小孙女抱在了怀里,对保增说,静静就交给你四叔吧。

静静就这样留在了我们家。二老首先为她订了一个学习计划,并让我妹妹刘垠带着静静备战护理学院中专班的考试。二老还让妹妹把护理学院所有的复习资料都买了回来,并为静静报了文化补习班。他们不允许静静做家务,让她专心准备考试。最终,静静不负二老的期待,一举考上了护理学院。父亲高兴得像个孩子,一下子把静静抱了起来。

湖北省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离我们家并不远。从此,静静白天去学院读书,晚上回家给二老做完晚饭再复习功课,复习完功课把明天的饭菜准备好。到了星期天,静静还给二老包好饺子,韭菜馅儿的。父亲说,这才是家乡正宗的饺子。

父亲承担了静静读书所有的费用,还要为静静开工资,静静说什么也不要。父亲说:“静静,你是爷爷的亲孙女,可如今还有像你这样的亲孙女吗?给爷爷奶奶洗脚,为爷爷奶奶做饭,在爷爷奶奶膝下前后左右伺候着,爷爷奶奶给你的不是“钱”,是情啊!”

静静成为了我父母亲的亲孙女,不仅在我父亲病重期间精心护理,左右陪伴,还为他调剂各种可口饭菜,一日三餐送到床前。父亲临走时,一再嘱咐静静好好照顾她奶奶。静静哭得两眼红肿,—连几个月也没见她露出笑脸。

父亲退休后是湖北省关心下—代委员会的理事。这些年,他资助了太多孩子,却从没跟我们说过。

只是在有一年我回家探亲时,家中突然来了3个不速之客——一位母亲带着她的龙凤胎儿女来找“刘爷爷”。她们拎着鸡鸭鱼蛋,提着新鲜蔬菜。刚好父亲不在家,我接待了3位客人。那位妇女说,她们来自大别山老区。2008年,她的丈夫因病离世,两个孩子在上高二,家里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俩都面临辍学。这时,湖北省“关委会”传来消息,说一位曾经在大别山区打鬼子的老八路提出资助两个孩子上学。当她们想询问这位好心的八路老战士名字时,“关委会”转达八路老战士的话说,老区就是八路军的家,当年负伤的战友,都是乡亲们用乳汁和鸡汤养好了伤,当年无论去哪位老乡家,父老乡亲都会倾其所有让八路军战士吃顿饱饭。如今老区的孩子们遇上了难题了,资助他们上学读书是应尽应分的责任。

2009年,两个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双双考上了武汉市江汉大学,母子3人抱在一起又哭又笑。笑的是,深山里双胞胎兄妹双双接到了入学通知书;哭的是,—个孩子一个学期的学费就是3000元,两个孩子4年的学费就是近5万元,家里除了种地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母子3人—夜未眠,默默流泪。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破旧的草坯房时,哥哥站了起来说:“妈妈、妹妹,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我决定了,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去武汉打工,供妹妹上大学。”

就在他们准备行装时,“关委会”这边又传来消息,并寄来一封署名为“一名八路老战士”的信。来信说,两个孩子4年的大学学费仍然由他来资助,资金已经寄到学校,让两个孩子迅速到江汉大学报到。老战士在信中说:“孩子们,当年爷爷的很多战友血洒大别山,我的一位战友叫韩英,他在大别山牺牲后,是我们几个战友轮流将他背到山下掩埋的,他的墓地离你家不远,如果你们感谢爷爷,就去祭奠韩爷爷,替爷爷去看看韩爷爷,把他墓地的杂草拔干净,向这位先烈爷爷发誓,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知道了双胞胎哥哥名叫熊之,妹妹熊甚,都出生于1990年。正说着话,父亲从外面回来,刚进门,两个孩子就哭着跑过去拥抱他。原来,她们通过“关委会”,好不容易知道了资助他们上学的八路老战士就是我父亲。如今,两名孩子都已大学毕业,迎来了新的生活。

离休后的父亲本不差钱。可有几次妈妈说,如果你手头有钱,就拿点钱给你爸爸。那时我并不知道,其实他真的没有什么钱。如果他让妈妈管我们要钱,那一准儿又是要去资助需要帮助的人。

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父亲去世后,没给我们儿女留下一分钱。在中国人的传统心态里,父母的钱自然是要留给儿女的。而在父亲看来,他的钱、他的生命、乃至他的一切都属于培养爱护他的党、人民群众和那群最可爱的父老乡亲们!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