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参军”之路,怎样才能走得更好?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龙伟 仲崇岭 董强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8-04 03:39

3.掌握了先进技术为啥不敢立项

高端项目:迫切需要“高人”拍板

五六个搭载着半身靶的机器人在丛林里穿梭,时而自动起倒躲避战士们的射击,时而又变换队形快速机动……

这一切并非科幻电影,而是北京华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项目组研制的智能机器人靶标。前不久,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组织的对接会上,这一科技创新成果刚一亮相,立即引起现场近百名部队领导的浓厚兴趣。

面对未来智能化战争,企业翘首以盼:让机器人战士尽快服役!

当下,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到电力、交通、银行等重要领域,人工智能普遍应用到军事领域已成必然。专家预言,未来战争形态将由信息化战争演变为智能化战争,并分析称,如果说火药的出现是“第一次战争革命”,热核武器的产生是“第二次战争革命”,那么智能化战斗机器人作为 “第三次战争革命”的典型代表,或将加速叩开智能化战争的大门。

“我们企业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参军却困难重重,想用的单位没有决定权,有拍板权的单位不想用。”一位民营企业家介绍,企业已具备研制智能特种作战机器人能力,却无法立项生产,因为需要相关部门批准才行。

既然高端项目需要“高人”拍板,那就千方百计让“高人”与企业之间同频共振。中关村核心区军民融合产业联盟为此走出了管用的三步棋。

一是开办军民融合公益大讲堂,有意识地组织军方不同层次领导到中关村听专家学者授课,课上课下,课堂内外,与军工集团、民营企业共同把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的现实与未来。今年以来,靠公益大讲堂牵线搭桥,实现了十余个高端项目在军营的落地。

二是启动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建设。发挥中关村作为国内知名的高科技创新园区,拥有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科技人员的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军地双方共同认可、相互支撑的军民融合人才培训平台。摸底显示,200多位军队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相关资料,已经录入军民融合人才库。

三是借助“一区16园”的产业链贯通,进入一些科技含量较高部队前孵化创新中心的“最初一公里”,成为“落地”的首选伙伴。统计显示,在产业联盟助力下,中关村已经为26家部队单位提供了这样的“全周期”合作伙伴,军地双方围绕重大课题开始探索实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