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谷为何成为“瞪羚企业”生长沃土?

来源:新华社作者:杨依军 徐海波 李思远责任编辑:伍行健
2019-02-27 16:52

新华社武汉2月27日电   瞪羚善于跳跃和奔跑,业界常将具有跳跃式发展态势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称为“瞪羚企业”。“瞪羚企业”的多寡,往往是判断这个地方创新活力和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中国光谷”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瞪羚企业”在2018年达到355家,是2011年的10倍还多。是什么让这里成为培育“瞪羚企业”的沃土?面向未来,“瞪羚企业”有哪些思与盼?

欣欣向荣:一跃千里争当“瞪羚”

2月下旬的一天,东湖高新区一座写字楼里,30岁的研发人员刘吉祥和同事们围着一台冰箱大小的机器展开热烈讨论。

只需把备好的配菜放进机器,简单几步操作,不过三分多钟,一盘香喷喷的菜肴就摆在你面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对菜肴的酸、辣、甜、咸进行微调,炒菜后机器还会自动清洗锅具……

这台机器,是刘吉祥所在公司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炒菜机器人。“你点的外卖,可能就是我们的炒菜机器人炒的。”武汉智味来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元平说。

智味来公司于2015年在东湖高新区注册成立,经过几年艰苦创业,产品逐渐成形,市场快速扩大。2018年,售出炒菜机器人900多台,客户遍及多个省市,营业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是前一年的四倍。企业被东湖高新区认定为“瞪羚企业”。

刘吉祥的任务,是根据客户反馈对炒菜机器人功能进行优化迭代。几年前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刘吉祥到深圳“闯荡江湖”,2017年初回到武汉。

像刘吉祥这样怀揣梦想的“技术青年”,在光谷数不胜数。武汉市和东湖高新区近年来实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这里。

从历史上看,以“光”闻名的东湖高新区是靠着科技创新走向发展高地。如今,不断完善的软硬环境,让人才、资金、资源优势加速集聚,“中国光谷”正成为光电子、生物科技、互联网、高端制造等领域“瞪羚企业”竞相逐梦的新天地。

春风习习:创业环境持续优化

“我们的原则是一般不打扰你们,让你们专心致志做好自己的事。”在光谷一家“瞪羚企业”,前来调研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说。企业负责人回答:“希望你们多来,多给我们提供有用信息。”

看似矛盾的一段对话,传递着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企业创新创业营造有利环境。

对这个话题,张元平有一肚子话要说。2015年来光谷创办公司之前,他已有14年下海经历。“以前有关部门来企业,不是询问有什么困难,而是各种名目的检查,有时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营业。”

把光谷作为创业基地,不少创业者看中的是这里的服务。近年来,东湖高新区通过组织“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活动,为企业打造梯度成长链条式服务,在贷款融资、人才引进、创新生态等方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针对一些“瞪羚企业”存在的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跟不上成长速度的问题,光谷启动“瞪羚企业”交流计划,由专业机构组织创业者赴海外创新高地和国内知名企业交流学习,帮助企业补足短板。

去年,张元平在深圳参加了华为高级管理培训,还去了以色列。年过半百的他感慨道,这些经历让他耳目一新,看到企业在管理等方面的差距,学到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他期待着高新区为“瞪羚企业”搭建更多学习交流平台。

奔向未来:练好内功成其久远

去年以来,围绕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社会上有不少讨论。记者在走访光谷“瞪羚企业”时,既听到创业者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地见效的期盼,也感受到他们矢志苦练内功、激发内生动力的定力和信心。

武汉迈威通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工业互联网通信设备的“瞪羚企业”。总经理肖舸说,光谷的营商环境不错,为企业提供了多方面支持。现在公司不缺资金,主要是支撑企业升级发展的高端人才缺乏。“解决这个问题,还要靠我们培育企业文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如果说‘瞪羚企业’有天花板,也主要是企业管理层自身的天花板。”武汉源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钱海元说,“瞪羚企业”大多身处朝阳行业,从业务角度讲天花板是很远的。“但企业管理层的意识、眼界、能力等,都关乎企业能否突破瓶颈。”

致力于为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化改造服务的源启科技,近300名员工有七成是各类研发技术人员。钱海元说,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始终聚焦主业,牢牢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抓住机遇并战胜风险。

企业健康发展,前提是创业者健康成长——这是光谷创业大军的共识。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要永葆创业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倡导终身学习,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拓宽企业长足发展的空间。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表示,将继续主动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作为政府,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管委会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