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我们在战位报告|军事科研人:从实验室到胜战之路有多长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尚晓敏 李玮 杨殿基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0-10-11 15:23:33

军事科研人:从实验室到胜战之路有多长

中国军网记者 尚晓敏 李玮 杨殿基

坐落在首都北京五环外的军事科学院,是我军军事科研的最高殿堂。在这里,一个章句、一个法条、一个数据都是在书写未来战场的法则,关乎生死,左右成败。

从这里开始,到试验平台、到演兵一线、再到边防前哨,到处都有军科人担当奋进、埋头苦干的身影,到处都能感受到军事科研团队创新跨越、强军胜战的勃勃英姿。

(一)

2018年5月16日,习主席视察重新组建的军事科学院,考察了解科研进展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坚持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军民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军事科学,努力建设高水平军事科研机构。

统帅的指示,成为系统工程研究院上下研而为战、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该院自2017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忠诚奉献、科研为战”的院训,坚持科研为战导向,聚力服务备战打仗,足迹遍布座座军营。

2019年深秋,系统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华等一行三人跟随边防巡逻部队开展体验式调研,沿西南某边防线徒步行军160公里。在8天时间里,他们穿过了阴雨绵绵的山林,泥浆灌鞋、举步维艰;爬过了直上直下的“绝望坡”,手脚并用、“四驱”前行。

在这期间,生活保障完全无依托。午餐只能边行军边吃携行的干粮,科研团队携带的某新研制便携高能食品成为了大家恢复体力的“加速剂”。

“吃完再喝上几口热水,就满血复活啦!”一位试吃的小战士爽朗地笑着说。

在随行的军用口粮研究人员心里,“满血复活”就是最好的评价。因为在战场上,作战人员只有迅速恢复体力才能保持战斗力。

每天早晨天还未大亮,巡逻队伍里负责物资接力前送的战士就要先行出发。看着他们背着物资在陡峭的山路上负重前行,想到负责前送物资的战士为节约物资而舍不得在前送站点吃饭,张华深深地感到,在骡马无法通行的巡逻区,推动无人装备前送物资的研究与试点工作已迫在眉睫。

几天的一线调研工作结束了。张华和他的同事们不约而同感到,习主席作出的“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重要指示是支撑新时代强军胜战的深谋远虑。“过去军需科研我们总是想‘官兵巡逻需要什么’,事实上更需要思考的是‘我巡逻需要什么’,只有切身体会才能做出适应实战要求的科研成果”。

从“研而为战”出发,到实现“研用结合”,科研成果经受住实践的考验才能转化为部队战斗力。这是系统工程研究院始终践行的科研理念,也是深入贯彻习主席“聚焦实战,抓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使科技创新更好为战斗力建设服务”重要指示的必然要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武汉保障医疗专家组进行核酸检测和疫苗抗体研究等工作的明星装备——负压帐篷移动实验室,虽是一款早在2016年研制成功的科研样机,但在病毒检测、检测试剂和疫苗抗体等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款样机研发始于2014年非洲埃博拉病毒疫情暴发,2016年样机研制成功。当时因埃博拉病毒疫情已在非洲得到有效控制,负压帐篷移动实验室直接作为卫勤保障物资储存。

“我们始终坚持产、学、研、用一体衔接的科研运行机制,即使科研样机也要保证落地就能展开,展开就能使用,使用就能形成战斗力。”系统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锋告诉记者。

时隔4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负压帐篷移动实验室样机依旧保持着“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的战斗能力。疫情防控任务下达后,经过简单调试随即发往抗疫一线,在武汉连续安全运行76天,圆满完成装备保障任务。

(二)

习主席视察军事科学院时,叮嘱有关部门要充分尊重人才、关爱人才,扎实做好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不拘一格降人才,打造高素质军事科研人才方阵。3年来,该院把人才建设作为强院兴研的战略工程,在人才培养上举措不断、力度空前,同时也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来到系统工程研究院这个大家庭中。

“虽然对文职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服务军队建设的工作岗位。我有一个军旅梦,我想去。”时至今日,26岁的宋景新对当年报考军科文职的初衷依旧记忆犹新。

2018年6月,硕士毕业的宋景新已被吉林省松原市“招博引硕”计划录取,即将成为一名事业编制人员。“如果报考文职,一旦未能录取就可能面临待就业的风险,当时家里人也极力劝阻。但是,内心对军队的向往和对科研的追求,让我决定拼一次。幸运的是,最终军科也选择了我。”

“宋景新是个‘有些泼辣的孩子’,她有责任、敢担当、不怕吃苦、执行力强,所以我们都敢放手让她参与到重要试验中来。”这是老同志对宋景新的普遍评价。正是凭借一股子不认输、不服输的拼劲儿,加之领导、同事的帮扶,宋景新先后参加了3次军用食品部队试验。

2019年底,宋景新在满洲里参加一次重要集体食品寒区部队试验,让她感触颇深。那是个滴水成冰的地方,即便戴着手套穿着棉鞋也会在短时间内冻得手脚僵硬。在雪地上用炊事挂车对食品进行复热时,为了操作方便,试验人员脱掉了手套。操作完成,手已经没有知觉。当时她心里也在想:这样拼到底值不值得?

但是当看到训练之后的战士们吃上了热气腾腾的饭菜,宋景新打消了之前的疑虑。“辛苦都不算什么,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军队科研人员的职责不就是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部队战斗力,真正地帮助到战士吗?”

老一辈科研人关爱人才、敢压重担;年轻一代勇于担当、不负重任。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高素质人才方阵不断壮大。

通过人才引进,毛龙波从陆军勤务学院来到系统工程研究院。他始终坚持真抓实干、不畏难的工作态度,深入一线搞科研。

某次岛礁建设工程中,因工人数量有限,只能依靠科研人员和厂家一起完成敷设电缆工作。在盖好的电缆沟里敷设电缆,人只能弯着身子一步步向前挪动,稍不留意就会磕在电缆支架上。在搞清楚现地状况后,厂家工作人员也不愿再下去了。

“如果我不下去,就更不会有人下去了。”第二天,毛龙波带头走在前面,一个人带着3根重达近60斤的电缆,弯着腰摸索着进行敷设。10米,100米,1000米……汗水流到眼睛里杀得眼睛生疼,腰酸得直不起来,脚长时间泡在水里已经白烂,腿上多处擦伤……下岛时,毛龙波的肤色俨然与当地渔民无异。每当提起这一经历,周围的同事都会对他竖起大拇指。

(三)

热爱科研,才会坚定选择;春华秋实,方显自身价值。在军事科研这条路上,一旦开始就没有回头路,唯有以一种精卫填海的意志、水滴石穿的信念披荆斩棘、排除万难。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系统工程研究院工程师张宗兴来说,也是如此。

9月8日,习主席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张宗兴又回想起了在武汉抗疫的85个日日夜夜。

腊月二十九一早,张宗兴在河北老家接到了祁建成所长“支援武汉”的电话,随即收拾行李,告别家人,奔赴支援武汉的一线。

2月25日晚,张宗兴受命赶赴火神山医院保障第一例病理解剖。

为确保病理团队能顺利完成解剖,他尽力克服近距离观察带来的紧张感,反复预想各种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密切观察解剖实验室里的一举一动,防止任何意外发生。他深知,检验方舱实验室一旦出现任何设备故障,都可能导致任务的失败,甚至危及医护人员的生命。

在火神山医院开展的26例病理解剖中,前14例由张宗兴独立保障完成,最忙的时候一天连续保障3例,他在战位的坚守成为整个病理团队安心工作的“定心丸”。

恶心、头痛、心悸、心慌气短,严重的出现肺水肿甚至威胁生命安全……这是进入高原的一些常见反应。雪域高原有守卫边防的战士,也有军科人的身影。

“发扬科学精神、奉献精神、苦战作风,立足本职岗位开拓进取、追求卓越。”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让系统工程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郝利民至今印象深刻。

“一切为了士兵,一切为了胜利”。这是郝利民的座右铭。为填补我军军用食品的多项技术空白,郝利民和团队8上高原,爬冰卧雪、翻山越岭,足迹遍及喀什、叶城、那曲等地20多个边防部队单位,实地考察和调研官兵在高原高寒作战训练情况下出现的身体缺氧状况及高原营养与应急食品需求。

郝利民至今还记得那曲驻军一位副营长提到的一件事。副营长告诉他,刚来那曲的时候,没有树、也没有草,一次前往拉萨执行任务,当车队接近海拔3700米的拉萨时,绿色逐渐多了,到达拉萨西郊时,路两旁突然出现两排高大树木,眼泪都不禁夺眶而出。因为这是副营长三年多第一次下山,也是三年多第一次看到树。

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故事,郝利民仍旧触动很深:每当觉得工作劳累和辛苦时,想起副营长和那曲高原的战友们,也就有了无穷的动力驱使着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高原特种作战食品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已陆续装备部队。

淡泊名利,永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像张华、张宗兴、郝利民这样的科研人数不胜数。因为工作性质,更多的科研人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军事科学院家属楼后面有座山,院里人称为“红山”。在军科人的眼里,红山是伟岸的,其伟岸在于开阔的视野、优质的平台;红山是厚重的,其厚重在于老一辈军科人积淀下来的苦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回首过去,红山见证了无数军科人通宵达旦、献身科研,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所作出的历史贡献。而今,为了让战旗更加鲜艳,“三更灯火五更鸡,甘把忠骨埋红山”的红山精神依旧在这里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