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貌不扬的水雷:被誉为“穷国的原子弹”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徐巍责任编辑:姚远
2016-09-24 18:08

在“小桶战争”中成名,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广泛运用——

被誉为“穷国的原子弹”

18世纪的俄土战争,西方首次运用水雷作战,后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一战成名。1776年,美国发明家大卫·布什内尔设计出西方第一颗真正意义上的水雷,命名为“鱼雷”。这款武器,原理与200年前中国发明的“水底地雷”构造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木箱变成了啤酒桶。同年8月,这枚“鱼雷”被投入实战,首战便炸沉了英军的“西勃拉斯”号。

两年后,美国独立战争领袖华盛顿使用“鱼雷”向停靠在费城特拉瓦河口的英国军舰发动攻击。正是这场被后人称作“小桶战争”的无意之举,却给后来的海战带来意想不到的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烈性炸药、雷管等多种新技术和新武器的出现,各种制式水雷相继诞生,但始终没有突破触发水雷的局限。工业革命带来的批量化生产,为大规模使用水雷埋下伏笔。一战中,交战双方共布设31万枚水雷,炸沉舰艇148艘,潜艇54艘,商船586艘,总计吨位约122万吨。

二战时期,为了对抗先进的舰艇,纳粹德国率先发力,相继研发了磁性水雷、音响水雷、水压水雷等非触发性水雷。相比触发水雷,这些安装了精密引信的“水下伏兵”,能根据不同舰艇的声场、磁场、水压等特性,对特定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场战争,达到了人类使用水雷的巅峰,史无前例地投放80多万枚,炸沉各类舰船3700多艘。

战后,各国充分认识到了水雷的超高“性价比”,纷纷加紧对新式水雷的研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瑞士的“风暴”水雷、英国的多传感器“石鱼”水雷、苏联的定向攻击水雷以及美国研制的自航水雷等。

然而,水雷因易布难扫、水下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新老成员同台竞技的画面,尤其对一些海空装备体系不发达的国家,老式水雷依然在二战后的局部战争中给他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战果。越南战争中,美“卡德”号轻型航母被水雷炸沉。两伊战争中,一枚价值仅1500美元的老式水雷,将美新型导弹护卫舰“罗伯茨”号炸开一个大洞,造成近1亿美元的损失。

正因如此,水雷同化学武器一样,被誉为“穷国的原子弹”。

集远程投送、精确打击、主动对抗、状态可控等特点于一身——

智能水雷成为各国新宠

实践证明,即使面对最原始的水雷,强国海军也会感到头疼。最成功的事例莫过于二战中美军对日发动的“饥饿战役”行动。美国通过轰炸机布设1万多枚水雷,对日本列岛形成封锁,造成日本岛内物资输入下降90%,工业全面瘫痪。

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水雷将会朝着远程投送、精确打击、主动对抗和状态可控四个方向发展。

远程投送。在封锁敌航道港口时,往往采用飞机、潜艇进行布雷。随着电子侦察设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潜艇和航空兵的突防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水雷能有一定的机动性,远程自航水雷、无人潜布水雷等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精确打击。随着各国反水雷作战力量的不断加强,水雷向着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目前各国正在研发新式的自导水雷和导弹水雷,不仅抗扫性更强,而且能主动选择攻击目标。

主动对抗。水雷要想在反水雷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加强水雷的抗猎抗扫能力外,主动对抗将是新式水雷的特点。丹麦正在研究一种反猎水雷专门攻击扫雷舰艇,在作战运用中只需在雷障中混布几枚,即可保护水雷群。

状态可控。水雷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六亲不认”。状态可控水雷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水雷不分敌我、布设容易消扫难的后顾之忧。网络水雷、激光制导出水攻击水雷、遥控水雷等新概念水雷,成为海军强国的新宠。

制图:黄 飞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