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冷兵器化身新型导弹拦截“神器”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王诗剑责任编辑:姚远
2017-04-14 10:13

制图:孟 岚、梁 晨

“取舍有道”打造“国家盾牌”

或许是尝到了“铁穹”的甜头,又或许是两者的任务类型太过相似,“大卫弹弓”几乎被认为是放大版的“铁穹”。当然,如果是简单地复制“铁穹”,并不符合以色列发展反导系统的初衷。相对于前辈,除了相应数据上的扩充外,“大卫弹弓”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弹药进行了彻底重设。其所采用的“斯塔纳”拦截导弹具有实惠、灵活、省心的突出优点。

“实惠”指“斯塔纳”单价只有“爱国者”PAC-3导弹的两成不到。相对于远程火箭弹和近程导弹,这样的拦截成本确实比较实惠。加上美国“慷慨无私”的持续援助,就算是以色列这样的小国,也玩得起此前只有大国才有实力参与的“反导游戏”。

“灵活”指“斯塔纳”能够与“爱国者”PAC-2共架发射。这无形中增强了拦截系统的灵活性,一旦“大卫弹弓”发射装置或雷达设施被对手定点摧毁,以军能够迅速用“爱国者”发射装置竖起复仇的旗帜。

“省心”指“斯塔纳”采用了复合制导方式,拦截精度显著提高。其中,毫米波主动雷达导引头更是使其具备“发射后不用管”的优点,这对于时刻面临饱和攻击的以色列来说,无疑意义重大。

当然,“大卫弹弓”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能拦截弹道相对固定的目标,如果面对具有一定电子对抗能力或导弹变轨能力的对手,系统效率会急速下降。另外,受限于雷达性能,其对弹道导弹的拦截能力也不算太强。但这些都不足以影响“大卫弹弓”达成主要作战目标。事实上,这种突出主要威胁的装备发展思路始终贯穿着以军反导体系建设。比如,“箭”的逆向追踪敌方发射阵地坐标的能力,“铁穹”的快速部署能力等都有不错的表现。

虽然以军的反导体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美国的资助和帮扶,存在较大的技术依赖,但无论如何,在诱人的“美国制造”面前,以色列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紧贴实际需求打造了一套极具自身特色、针对性极强的反导体系。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以戈止武”方可“天下归心”

毫无疑问,“大卫弹弓”的入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手的火力威胁。如果列装速度跟得上,那么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形势将得到很大改善。不过,满怀家国情仇的犹太人在反导能力上的探索绝不会就此止步。

一方面,以军将进一步拓展反导系统的部署层次和范围。目前,以色列的国家导弹防御体系还仅限于大陆范围内,以军已多次表示要建立海基导弹拦截系统,将防御边界继续前推,从而把海上经济区纳入反导系统的保护之下。果敢的以色列人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是说说而已,搬到海上的“铁穹”并没有晕船,在实验中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高水准。相信不久之后,“海铁穹”将在地中海为以色列撑起一方新的保护伞。此外,“大卫弹弓”所采用的“斯塔纳”拦截导弹具备海陆空多平台发射能力,结合以色列较强的无人机研发实力,未来很可能发展空中拦截系统,从而最终形成多维部署、立体拦截的反导态势。

另一方面,以军将寻求成本更低的拦截手段。此前,以色列就曾考虑过与美国合作研发成本更低的激光武器用于反导。毕竟,相对于技术含量高、价格不菲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便宜量足的火箭弹和近程导弹才是触手可及的现实威胁。面对动辄上百枚的“火箭雨”,无论是“铁穹”还是“大卫弹弓”,作战消耗都不容小觑。

以前用“箭”来拦远火,成本太贵感觉吃亏;后来撑起“铁穹”,还是感觉不太放心;现在,装上“大卫弹弓”,以色列人终于有了居家过日子的安全感。“过去,当以国内防空警报响起时,人们都是慌乱拥挤地奔向就近的防空设施;现在,防空警报似乎成为了以色列人民观看烟花表演的伴奏,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往屋顶上爬,有些甚至带上沙滩椅和啤酒。”从以色列媒体的报道中不难发现,涵盖高中低空的多层次导弹防御体系对于以色列的意义绝不止于军事范畴,更为有“导弹阴影”的以色列人撑起了心理上的“金钟罩”。

然而,事实却是,世界上不存在武侠小说里刀枪不入的“金钟罩”,也并没有绝对突破不了的导弹防御系统。任何武器装备都只是一种手段。不知犹太人何时才能明白,真正固若金汤的只有人心。如果希望打造“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最好的方式不是狂热地磨刀铸盾、弯弓射雕,而是真正寻求改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