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国宝级”文物曾击毙日军中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孙成智 王洋责任编辑:姚远
2017-04-21 09:31

历史探秘

古老炮种如何华丽变身?

迫击炮的炮弹由炮口装填,依靠炮弹自身的重力下滑,以一定的速度撞击炮膛底部撞针而使底火发火,点燃发射药将迫击炮弹推出炮口,且大都用于近距离火力支援,即“迫近炮击”,由此得名“迫击”。

迫击炮是一种曲射武器,弹道弯曲,构造简单、易分解、轻便灵活、射速高、造价低,是火炮家族中体型最小却最能折腾的小兄弟,样式也几经变身。根据用途、装填方式、弹道等,又被划分到战壕炮、步兵炮、前装炮、曲射炮等范围。

最早有历史记录的迫击炮雏形是阿拉伯人1342年使用的“摩得发”。但是“摩得发”投掷弹丸很近,威力有限。为了产生更大的杀伤,15世纪出现了臼炮。不过,臼炮往往口径很大,极其笨重,难以运转,在接下来的近4个世纪内缓慢发展。

20世纪初,法国1897式75毫米速射加农炮的出现,使火炮界一片兴奋。很多人预言,速射加农炮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他炮种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却将这个预言打得稀巴烂。

在旅顺口战斗中,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俄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把隐藏在堑壕里的日军打得落花流水,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迫击炮。

法国1915年开始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迫击炮,平均100米正面上配置一门迫击炮,后来的战斗中发展成每30米左右一门,但这些炮移动和变换方向都很费事。同年,英国发明家“迫击炮之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研发出76.2毫米迫击炮,由此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后来,法国在斯托克斯的帮助下,生产出了布朗德81毫米迫击炮,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随后各国纷纷仿制,美国81毫米M1、中国82毫米20式迫击炮都是布朗德炮的仿制品。击毙阿部规秀的迫击炮就属于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样式,但是在1930年之后使用的炮弹可能发生了变化。

二战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分为轻、中、重型,分别从班装备到师(旅)级。前苏联是世界上装备迫击炮最多的国家,共装备了34.8万门。

将这种操作简便又变幻莫测的火炮使得出神入化的,当属我军。号称“抗日第一利器”的迫击炮几乎参与了中国抗日战争以来所有战役战斗,立下了汗马功劳。无论是在山路崎岖的南方丘陵,还是在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作为一种轻便灵活,不需要专门构筑射击阵地,单兵能搬运的轻型火炮,迫击炮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在技术落后的旧中国,制造简便的迫击炮是能够最快生产并且很快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利器,也是抗战中少数不必仰赖美英盟军支援的武器。 

迫击炮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在现代战争中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繁衍出自行迫击炮、加农迫击炮、多管齐射迫击炮、无声迫击炮等众多“后辈”,各种自动、微声、数字化、激光制导等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被各国军队广泛装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