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上“国之重器”无人机传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凡华 孙海华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8-09 08:32

无人机研制的“国家队”年少当家

“怎么样?有没有信心做世界领先的反辐射无人机?”部队首长发问。“这是国家给予我们的至高荣誉。”爱生公司负责人回答,“西工大是无人机研制领域的‘国家队’,要做就要做好。”

经筹划,上世纪末,由西安爱生担任总师单位的某型反辐射无人机系统正式列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项目研制团队,是名副其实的“年少当家”,项目总设计师和几位副总设计师大都是30岁出头的年轻人。

正是这支用青春担当的队伍,成就了我国无人机研制的不凡历程。——“那个时候,就不知道累!实验室里干到半夜,钢丝床上躺两三个小时,凌晨起来接着干。”回想起那段岁月,科研人员十分感慨。

立下“军令状”,面前横亘的却是众多困难。

第一重难关——能力。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该型反辐射无人机都是一项重大创新,研发能力需要提升一个层次。可是如何提升?关键技术、难点项目如何攻克?都让项目组大费周章,“压力山大”。

第二重难关——时间。研制周期仅为国外同类飞机的一半,各项工作节点精确到天,任何一个重大节点保不住都可能导致“后墙倒塌”。项目团队实行的是全年365天无间断工作,一张行军床、一席军大衣,还有塞满了烟蒂的烟灰缸……

第三座大山——壁垒。在先进无人机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给中国人织好了一张大网,处处封锁、层层设防。无论是关键技术,还是原材料、加工工艺等,一概说“No”。要想直接从“填补空白”到“世界领先”,登峰之难可想而知。

2001年7月,项目初样机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原计划用进口发动机进行试验,出口国却单方面撤销了该型发动机的出口许可。

没有了发动机,项目组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需要自主研制高质量航空发动机,否则老是让别人掐着脖子,国家就没有安全可言!”项目总师的话掷地有声。在各级组织支持下,团队决心尽快研制出自己的新型发动机。

他们废寝忘食投入研究,翻阅资料、查找数据、反复试验……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着辛勤的跋涉。终于,首批7台发动机样机研制成功,一举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