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丨美国空军"磨刀石":"红鹰"中队的前世今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高卓 周煜皓 胡家伟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8-05-27 16:20

“红鹰”解散

成立半年后,“红鹰”中队就展开了与“蓝军”的第一次演习。此后9年间,驾驶米格-17/21/23战机的“红鹰”中队飞行员,一共与美国航空兵部队进行了15264个架次的对抗飞行。通过与货真价实的“米格”战机过招,大量美军飞行员获得了宝贵的对抗经验,大幅提高了美军空战的猎杀率。

1988年,随着冷战末期美苏对抗烈度逐渐减弱,“红鹰”中队被解散了。但这一项目产生的“红利”却仍在持续。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军飞行员击落40余架伊拉克战斗机,其中不乏米格-21、米格-23,乃至更先进的米格-29。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飞行员又击落多架米格-29战斗机。这些美军飞行员大多在“红旗”演习中与“红鹰”中队进行过对抗,对“米格”战机的技术和战术特点比较了解,因此得以击落对手。

2006年,美国空军官方解密了整个项目。但是,“红鹰”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美国搜集非盟国武器装备,对其进行研究的活动从未停歇。

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剧变,虽然“红鹰”中队早已不复存在,但美国飞行员前往“化敌为友”的前华约国家测试各类苏制战机已成“家常便饭”。此外,得益于美国发达的民间航空产业,美国数家私人防务承包商运营着一些“米格”战机供美军继续“练兵”。不过,这些老式“米格”战机的性能已经不能满足训练需要,因此美国不断试图获得新式俄制战机及其零部件。

“红鹰”变脸

近年来,常常有美国空军使用米格-29和苏-27等三代机进行测试的传闻。据美国媒体统计,美国先后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获得了5架苏-27,而米格-29则主要来自摩尔多瓦。

每隔一段时间,类似的消息就会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流传开来。有趣的是,这个在内华达州沙漠中对俄制战机孜孜不倦地进行测试研究的单位,隶属于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非官方绰号就是“红鹰”。

尽管美军尽可能掩饰这些项目的存在,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神通广大的美国航空爱好者多次在“51区”拍摄到一些涂有独特蓝色迷彩的“侧卫”战机。

2017年9月的一次“神秘事故”,更是再次引发世人关注。美国空军飞行员埃里克·舒尔茨中校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丧生,他的公开身份是美军第28名取得F-35战机飞行资质的飞行员。由于坠机地点在神秘的“51区”,美国官方对发生事故的具体机型讳莫如深。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的戴夫·古德费恩上将在网络上表示,“我只能确定地说,那不是一架F-35”。这一切迷雾般的呈现,使得此次事故的真相一直扑朔迷离。

“神通”更广大的美国媒体经过深挖后爆料:失事时,舒尔茨驾驶的正是一架属于美国空军某测试评估单位的苏-27。俄罗斯一位退休试飞员也对媒体表示,舒尔茨中校曾在坠机前一个月与其交流过驾驶苏-27的经验。当时这位老试飞员警告舒尔茨“不要尝试操纵苏-27做某些危险动作”。

很多分析认为,舒尔茨是在驾驶苏-27摸索其极限性能时失事的。不过,参考“红鹰”中队解散后将近20年的解密周期,舒尔茨的最后一个架次里究竟藏着多少秘密,很可能还要等若干年后才能为世人知晓。

2017年9月12日,瑞典萨博公司对外展示了“鹰狮”多用途战斗机家族的最新成员——鹰狮“入侵者”。该机采用的是双座布局,没有武器发射能力,但是保留了雷达和头盔显示器,专门用于执行模拟“敌方”战斗机的训练任务。据称,“入侵者”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为美军和英军提供外包训练服务的“假想敌”公司。

不仅仅是战机,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一直竭尽所能地去获取“假想敌”装备的各类武器。例如,苏联解体后,美国曾直接采购了一批俄制Kh-31导弹,改装为MA-31超声速靶弹,供美国海军训练如何对抗超声速反舰导弹。

美军倾力打造“磨刀石”并屡屡获益的背后,有其强大的实力和国际环境做支撑,但其精神内核更值得每一支劲旅学习借鉴——在强烈的备战意识驱动下,想尽一切办法主动了解对手的武器性能,达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