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
方案“六堂会审”,课程问计学员——
向部队靠拢从每堂课做起
采访期间,一张培训班课程设计问卷调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在“您对现开设课程的意见建议”一栏中,几乎每个专题内容后面都填写了明确意见:“可增加课时”“建议合并”“建议取消”“建议适当压缩”……
这是第一期培训班结束时,学院向毕业学员发放的问卷调查。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意见和建议绝大多部分都被采纳,第二期培训班的课程也因此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曾经参与方案制定和课程设计的政工系政委沙永金,在院校干了近30年。他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吃紧,各级领导和教员都有一种寝食难安的感觉。他向记者详细讲述了方案和课程出笼的前前后后。
培训班开办之前,指挥学院成立了由政工系领导、教研室领导和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培训方案课题组,几经调研,历时近两个月拿出了初步方案。随后,这个方案又经系党委、学院专家组、学院领导、第二炮兵机关、第二炮兵主要领导层层把关,每一次都是反复修改数遍,方案才最终敲定。
敲定后的方案,培训班仍然可以根据学员的意见随时进行调整。用培训班领导的话说“内容不行换内容,教员不行换教员”,反复改进的目的就一个:让课程设计更加贴近现实、贴近部队、贴近学员,彻底改变以往培训中“学了的用不上,能用的又学不到”的尴尬窘境。
比如,有学员反映,我们虽然是来自旅团一线的政工干部,但在学习马列经典上还有短板,还有缺课。第二期课程设置立刻增加了“共产党宣言”“费尔巴哈批判”“谭政报告”等内容。
比如,有学员反映,我们属任职培训,应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培训班随即增加了赴井冈山、上海、红安等地的现地教学。
再比如,有学员反映,有关学习贯彻《党委工作条例》提高党委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专题内容针对性不强,有照本宣科现象,学院立刻调整了授课教员,改为有过部队代职经历的孙金祥教授主讲。
学员需要什么教什么,什么管用就学什么。三期培训中,教学专题由首期的110个调整到二期的76个,第三期又调整为65个,课程调整面达30%,授课内容更新率达40%,课程设计越来越集中、越来越精练,学员觉得越来越解渴。
第三期培训班学员、某旅政委刘润然说:“这种一切以学员需求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与岗位结合紧,学起来很带劲,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想,增强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