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导弹加注的他,缘何穿着防护服依然被一眼认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杨永刚 段开尚责任编辑:杨红
2017-04-17 03:01

强军心语

用“逆行”的勇气和担当,向着强军之路冲锋。

——赵孔燕

说起老赵的“逆行”人生,官兵无不钦佩。20多年前,还是一名通信兵的赵孔燕,在单位选送导弹专业苗子时,得知不少人对加注专业望而却步,主动申请跨专业学习。用他的话说:“当兵打仗哪有不危险的。”

可他的专业天天面临危险。当时,由于储罐制作工艺尚不精细,介质存储间恶臭刺鼻。为了检查储罐间的温湿度和压力表,老赵顶着恶臭,每天要比规定的次数多查好几遍,每次出来都要吐得满脸涨红。

回忆往事,腼腆的老赵说道:“那可是导弹的‘血’,怎能有差池!”那年,单位接收新阵地,赵孔燕发现部分加注区设计还是老模式,便连夜设计改动方案。当他把方案拿给移交方,对方负责的一名高工惊呼:“这都快等于重建了。”有人提出,简单改动,克服一下。

“我能克服,打仗可不能。”老赵倔脾气来了。后来,双方对表作战要求,拿出了合理整改方案,他这才罢休。临走,那名老高工握着他的手说:“老赵,你真行,走到哪儿我都会记着你。”

记着老赵的还有装备生产厂家。那年,旅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在模拟加注过程中,某仪器指示灯闪亮异常。担任把关的厂家代表研判,现象属可控范围,不影响操作。

赵孔燕却不答应。他根据信号传输推算出加注量已受影响,当即叫停操作。果然,检查发现,指示灯异常导致信号传递错误,使阀门开关失准,影响了加注量的计算。在场专家夸他,“这次叫停,价值千金!”

而官兵眼里,老赵关心的却是一毫一厘。按战标,加注允许有微幅摆动,但老赵却不答应。随着技术改进,加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老赵却发现自动计算加注量的仪器因为到点才停,加注往往会超量一点。

为了消除这微差,他要求号手练手动操作。历经千百次训练,他摸索出“提前半秒关闭阀门”的小窍门,使加注量比智能仪器还精准。

采访中记者发现,老赵对工作苛刻,威信却很高。官兵都说:“跟着老赵逆行,就是在未来战场上前行!”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