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收下!《火箭军抗击疫情心理防护指导手册(一)》

来源:中国火箭军责任编辑:宋丽丽
2020-02-12 14:42

前 言

庚子新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人心。党中央高度重视,习主席亲自指挥部署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火箭军党委深刻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指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中央军委防控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火箭军广大官兵牢记人民军队宗旨,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同心协力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为做好抗击疫情期间心理服务工作,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指导工程大学,组织李斌、张家喜、齐啸等6名专家编写了《火箭军抗击疫情心理防护指导手册》。手册力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重在为官兵提供当前疫情条件下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减轻疫情对官兵的心理干扰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帮助广大官兵正确认识、理性看待、科学应对疫情,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坚信在党中央、习主席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会迎来阳光明媚的新春天。

编写组

2020年2月

面对疫情,常见心理应激反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们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还有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下降、食欲不振等不良躯体反应。这些过度反应,归根结底是由于面对重大突发疫情时所产生的心理应激导致的。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英语“stress”的汉译名称,最初含义是“困苦”或“逆境”。心理应激是一种由激素导致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身心整体性调适反应。当个体处于一个压力性环境,比如经历重大社会创伤(SARS疫情、地震、新型肺炎疫情等),就会牵引出一系列的心理和身体反应。比如:出现记忆力下降、失眠烦躁、作息异常、头晕胸闷等症状。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密切相关。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普遍流行的疾病中,相当一部分躯体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应激机制的过度反应有关。个体的应激反应不仅取决于应激的数量和强度,还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在面对应激源时,“我们如何看”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二、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反应,例如:有人因自身出现发热、气促等症状,产生恐惧、惊慌;被隔离人员集中安置到陌生的地方,因人际交往受限,不能与亲人团聚,产生孤独、烦闷、紧张不安;身处疫情较为严重地区的人员,因交通不便、活动场所限制,产生烦躁、压抑等等,这些都可能使我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应激反应。同时,这些情况也会使我们出现心跳加快、胃部不适、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不良身体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中,根据疫情影响程度的不同将人群划分为四级,参照《指导原则》我们将受影响的人员也划分为四级。面对疫情,正常人都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应激,不同情境中的人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一)第一级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第一级人员主要是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这类人员可能会产生以下心理变化:

认知状态:患者灾难化的意识显著增强,认为自己不应该患病,患病后就无药可救;可能将工作人员正常的要求视作针对自己,变得敏感、多疑、容易较真;有的患者会过度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了生病和被隔离,反复想不恰当的问题和事情,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甚至少数人员在患病初期会否认自己患此疾病。

心态情绪:对突然感染病毒,感到恐慌、慌张、不知所措;对被隔离感到愤怒、抱怨;对健康、家庭、财产、工作和未来等过于担心;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担心治愈后留下后遗症,害怕死亡。

行为表现:有些人会反复洗手,挑剔环境卫生,拒绝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反复确认是否安全,挑剔病友或医务人员的行为;有些人拒绝服用某些药或要求使用某些药物,拒绝病房活动;有些人行为变得弱化,过于依赖家人、医生;有些人因为小事而采取冲动过激行为。

躯体反应:原有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加重,表现出与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不符合的阵阵胸闷、气促、失眠、食欲不振等。(二)第二级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第二级人员主要是指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到医院就诊的发热患者;参加疫情防控的一线人员,身处严重疫区的人员。这类人员可能会产生以下心理变化:

认知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生命、对社会感到不公,对自我工作无价值感,甚至出现强迫性思维倾向。

心态情绪:面对大量病患出现的紧张、焦虑,大量付出后因为疫情并未理想地控制导致焦虑、情绪压抑、身心耗竭、无助、无力感,面对其他人的批评时感到绝望、孤独、委屈、压抑和悲愤,担心自己和家人患病,对家人的愧疚和无奈、悲伤。

行为表现:过度疲劳和紧张,甚至耗竭、焦虑不安、失眠,面对患者死亡挫败或自责,过度亢奋、拒绝合理的休息,不能很好地保证自己的健康等。

躯体反应:长期紧张下出现肌肉紧张、坐立不安、睡眠差、血压、体温升高等,长期过劳导致的身心疲惫。(三)第三级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第三级人员主要是与患病人员密切相关的人群,如家属、朋友,以及疑似患病进行居家隔离的人员。这类人员可能会产生以下心理变化:

认知状态:部分疑似患病人员会否认疾病、盲目乐观,也可能出现灾难化认知、过度悲观,觉得不公平,部分人员表现出敏感多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状态。

心态情绪:产生慌张、不知所措,感到沮丧、孤独、被抛弃,抱怨、愤怒,担心自己被感染、恐惧死亡。

行为表现:对身体过分关注,反复要求医学检查,过度求治,频繁要求转院,服用大量药物,依赖家人、医生,焦躁、冲动行为、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等。

躯体反应:部分人员免疫功能会出现下降,原有症状加重,失眠、纳差、食欲不振等。(四)第四级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第四级人员主要为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隔离观察人员、易感人群、普通大众。这类人员可能会产生以下心理变化:

认知状态:特别关注自身的感觉与变化,对别人、对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为或症状会在意,并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疫情联系起来,部分人员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不良认知状态。

心态情绪:对疫情无法控制的紧张、担心、焦虑、恐惧;情绪容易烦躁、激惹;对疫情信息感到愤怒,也可能出现过于乐观、放弃等心态。

行为表现:过于回避一些场景和信息,或反复查看疫情消息、测量体温,相互支持或其他社交活动明显减少、懒言少语,做事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躯体反应:比较容易出现食欲下降、恶心、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以及发抖、双腿乏力、头痛、胸痛、胸闷,睡眠差(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多恶梦),甚至出现血压、体温升高等情况。三、心理应激反应的自我判断以上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反应一定程度上是我们面对创伤事件的正常反应,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疫情消退逐渐缓解。但不同应激反应水平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常我们将心理应激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一)轻度应激反应轻度应激反应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都是我们面对创伤事件的正常反应,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缓解。

(二)中度应激反应中度应激反应可持续数小时,并影响人的躯体、情感和认知功能,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逐渐消失。症状表现:生他人的气、易激惹、易怒、情绪紧张及缺乏工作动力。

(三)重度应激反应重度应激反应常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会持续4至6周。症状表现:长期睡眠困难、自我封闭、烟酒量增加及注意力障碍。轻中度应激反应是我们应对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但如果反应过度,则需高度关注,如果不良症状持续超过一个月,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就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可以参考附件量表进行自我评估,或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援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