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用镜头为英雄立传,让“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贾园园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5-11-03 21:48:06

日前,一部讲述抗美援朝老兵故事的纪录片《戎装照》感动众多观众——

万里追寻,用镜头为英雄立传

■贾园园

026d86213c0e2730ba7f73b795dbb4e7.jpg

摄制团队成员前往抗美援朝老兵柴汉民(右一)家中寻访拍摄。受访者供图

62c1fd82d40cca1fa7e06ea6931636f9.jpg

抗美援朝老兵胡明(左二)与老战友们在山东卫视春晚舞台上相聚。受访者供图

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纪念日当晚,一部名为《戎装照》的人文纪实纪录片在山东卫视和各视频平台播出。镜头里,一张张可亲的面庞,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这部由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与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以抗美援朝战地摄影师胡明为志愿军第33师战友们拍摄的3000多张戎装照(报道详见本报2024年11月12日3版)为主线,讲述胡明克服重重困难拍摄戎装照的经历,以独特视角再现志愿军第33师官兵的保家卫国壮举和英勇战斗故事。

纪录片的拍摄,缘起于一场特殊的寻人行动。

去年深秋,通过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各媒体平台推广和多家地方媒体报道,胡明的战场摄影经历引起广泛关注。面对媒体记者,胡明道出一个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心愿:“我想找找这些曾经有过‘一拍之缘’的战友,看看他们都在哪里?今生还能见上一面吗?”

为了帮胡明寻找老战友,2024年12月初,山东广播电视台、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联合发起山东卫视春晚特别策划——“老战友你在哪儿?一起为抗美援朝老战士胡明寻找战友”全媒体信息征集活动。

在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媒体和众多热心网友帮助下,胡明与昔日镜头里的战友在山东卫视春晚舞台上重逢。当94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胡明与从幕后缓缓走过来的老战友紧紧相拥,现场以及屏幕前的许多观众潸然泪下。

与此同时,山东广播电视台的一支纪录片摄制团队也在紧锣密鼓开展寻访老战友的拍摄工作。

“我们是一支没有历史题材创作经验的年轻团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也不够深入。”《戎装照》纪录片导演张琪坦言,接到拍摄任务时,团队既兴奋又忐忑,他们立即多方寻找与抗美援朝相关的书籍“充电”。

拍摄启动后,难题接踵而至——戎装照上多数人物已离世、志愿军第33师番号变更导致史料缺失、健在老兵口述记忆碎片化且偶有偏差。“浩如烟海的史料像一座大山,我们不知道该从哪条路攀登。”摄制团队成员说。

之后,摄制团队放下预设的采访提纲,踏上了寻访之旅。

从胡明的回忆切入,他们先后拜访贺素、吴绍兰、柴汉民等抗美援朝老兵,在“家常话”里捕捉历史细节。

“分辨阵地很简单,光秃秃的一定是咱们的,敌人火力猛,树都炸没了。”在重庆寻访抗美援朝老兵唐克慎时,老兵的这句话如同迷雾中的一盏明灯,让团队找到了纪录片的拍摄方向。

“不用宏大叙事,从老兵朴素的讲述中就能感受到志愿军官兵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英雄气概。”张琪说,那次寻访,让他们确定了“以小切口见大历史”的创作思路。

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寻访,有的老兵遭遇病痛,有的老兵已经离世,过程中常伴着不舍、心痛与遗憾。

从武汉到重庆,从西北到华南,寻访工作开展以来,摄制团队走过全国26个城市,行程超9000公里,寻访了36位胡明的老战友——年龄最小的88岁,最大的103岁。

“老兵王明廉用快板重现文工队战地风采;老兵王文芝看着和丈夫张玉环在朝鲜拍摄的戎装结婚照,回忆起当年的烽火情缘……这些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老兵,用久远却鲜活的记忆为纪录片注入血肉。”张琪说,团队成员在拍摄过程中渐渐明白,他们寻访的不只是英雄,更是不变的家国情怀。

在寻访一张合照里的4位战友时,摄制团队犯了难。

“时隔太久,胡明爷爷只隐约记起其中一位战友的名字。我们请其他老人辨认,但得到的说法存在矛盾。”张琪说,他们还翻阅了不少老战士的回忆录,也没找到线索,采访一度陷入停滞。

2025年春末,寻访老兵王明廉时,她指着照片清晰地说出4位战友的名字:郭正喜、唐正才、戴明忠、龚仁孝。循着这些名字,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媒体记者及热心人的协助下,其中3位老兵的传奇过往逐渐清晰:在金城反击战中英勇作战的一等功臣戴明忠;一人炸毁敌人14个地堡、歼敌一个营指挥所的传奇爆破手、特等功臣郭正喜;一人坚守阵地两天两夜、歼敌110余名的机枪手、一等功臣龚仁孝。

幸运的是,通过常为参战老兵拍摄照片的青年摄影师韩佳龙(报道详见中国国防报2023年6月5日2版),摄制团队辗转找到了照片中健在的战斗英雄——志愿军第33师99团1营3连机枪手龚仁孝。

面对镜头,龚仁孝讲述了一人独守阵地的故事,但团队成员却从平静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龚仁孝和郭正喜在战争胜利回到祖国后,主动辞去组织安排的干部工作,深藏功名,回归平凡。龚仁孝成为陕西咸阳一家纺织厂的修机工,郭正喜回到陕西老家务农。”团队成员说,这些战斗英雄脱下战袍后,不计功名得失,投身于纺织厂的轰鸣声与田间地头的躬耕劳作中,让他们深受触动。

为了让这些鲜活的历史真正走进观众心里,找到情感共鸣点,摄制团队在叙事上采用“双线并进”手法,一条线还原胡明在朝鲜战场拍摄戎装照的经历,通过老兵口述、历史资料再现战斗故事;另一条线记录当下寻访的过程,让团队年轻成员的困惑与感悟成为历史与当下对话的桥梁。

同时,“真实、克制、温暖”的影像基调贯穿纪录片始终。团队选择用镜头记录还原老兵的真情实感,防空洞前的爱情、老战友的重逢、女儿对父亲的思念,没有刻意煽情,却自然流淌出打动人心的力量。

纪录片《戎装照》拍摄的过程是寻找英雄、致敬英雄的过程。胡明自谦说:“我不是英雄,也不是模范,我是个照相的。”很多老战士也说自己不是英雄。但在摄制团队成员心中,每一位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人都是英雄。

“我们会继续寻访下去,让这些老兵的身影和故事,不被时间的长河淹没。”张琪说,他们要用镜头为英雄立传,让“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民族的集体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