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蔡渭滨
强军兴军,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站在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始终把院校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强军兴军的优先发展位置,推动我军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上,习主席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强军事业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
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确保人民军队始终人才辈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赓续红色血脉,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人民军队自创建之日起,就把有计划地培养大批人才作为重要任务,从开办井冈山红军教导队到塑造新型军队院校格局,从制定抗大教育方针到确立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我军军事人才培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青年官兵是人民军队的主体,是强军兴军的生力军。只有把广大青年官兵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做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持续不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才能确保我军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制胜打赢未来高端战争的紧迫需要。习主席指出:“在现代战争中,没有人才、人才不足、人才质量不高,是打不了胜仗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日新月异,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战争制胜理念、制胜要素、制胜机理发生重大变化,从世界近几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看,战争形态正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演变,对军事人员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只有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建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等各方面队伍,加快构建新型军事人才体系,才能牢牢掌握未来高端战争主动权。
打好攻坚之战,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关键所在。人才是衡量世界一流军队的核心指标,是引领我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军建设正处在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关键在于加快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更好发挥人才对强军事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只有把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军事人员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关键领域人才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才能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二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是关乎军队发展和未来的战略工程,必须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探索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打牢政治底色。突出政治标准是我党我军选人用人的一贯方针,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实践一再证明,政治方向是人才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政治过硬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合格的重要前提。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把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政治要求作为根本要求,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官兵坚定理想信念、铸牢军魂意识,把我军政治灵魂融入血脉,确保枪杆子始终掌握在对党忠诚可靠的人手中。
夯实军事本领。军人向战而生,人才为战而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高度重视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确立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推动院校教育进一步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把能打仗、打胜仗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始终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切实提高备战打仗人才供给能力和水平。
提升科技素养。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最需创新精神的领域。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习主席强调:“科学技术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影响日益深刻,没有较高的科技素养和军事技能,连武器装备也操作不了,更别说能打仗、打胜仗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抓紧构建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官兵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军事高技术知识学习,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以科技素养提升促进能力素质升级。
厚植文化底蕴。“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军事人员的文化素养,是构成我军强大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一路走来,我军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强军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广大官兵爱国热情、培养武德精神、砥砺血性胆魄,为军队建设发展和部队战斗力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必须繁荣发展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充分发挥其砺志铸魂、砺战激气、砺行厚德作用,全面培塑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军事人才。
三
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作为我军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院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规律,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党的领导,把正办学育人方向。政治性是军队院校的本质属性,必须牢牢把握政治建军时代要求,坚持从思想上政治上建校治校,确保军事教育领域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引导官兵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把握精髓要义、吃透精神实质,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切实扣好兵之初、官之初“第一粒扣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耦合联动,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入”。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调整学科布局,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精准度和前瞻性,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持续建强基础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兴学科。抓好教材体系建设,紧跟军事理论、装备科技、作战样式发展动态,及时将前沿理论、创新战法与新技术原理纳入教材体系,用心打造强基固本、为军向战、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不断厚实立德树人、为战育人重要基础。
建强师资队伍,锻造名师大家方阵。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强化教育支撑作用的关键力量。要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员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优良师德师风的传承者,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加强队伍梯次培养,加大领军拔尖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梯次合理、衔接有序、良性互动的人才梯队,全面提高教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晓战教战水平,加大院校教员同部队、机关干部交流力度,努力打造懂得未来战争“怎么打”、明白新型军队“怎么建”、知道一流人才“怎么育”的名师大家。
注重开放联合,拓宽人才成长渠道。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推动力,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着力构建联合育人、开放育人、全程育人新格局。要进一步走深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路子,打通从院校到部队、从课堂到战场的人才培养链路,注重联合培养、综合育人,多方合力助推人才素质转型升级。打造军地联培共育平台,加强与地方高校交流合作,推动课程互选、师资共享、专业共建,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形成军地合力育人良好局面。加强国际军事教育交流,打造开放办学平台,加大交流访学力度,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科竞赛,以更广阔的视野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