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
■杜勤俭
●以志同道合为魂脉、以党性原则为准则、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纪律规矩为底线
习主席强调,党内要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让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习主席的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如何开展人际交往特别是处理内部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就要以志同道合为魂脉、以党性原则为准则、以民主平等为基础、以纪律规矩为底线,严防交往功利化、庸俗化,保持健康的内部关系、纯净的政治生态。
彼此志同道合是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的“压舱石”。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都可以接收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员间之所以彼此以“同志”相称,是因为所有走到一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共同的信仰信念和价值追求将个体紧密连接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凝聚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无数共产党人抛家舍业投身革命,并肩作战,患难与共;和平建设时期,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无数党员干部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不计名利,无私奉献。事实表明,建立在志同道合基础上的同志关系才能健康纯洁,保持长久。“同志”的称呼时刻提醒我们,无论职务高低,我们都要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致力于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此才能确保彼此关系正常化、纯洁化。
坚持党性原则是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的“基准尺”。同志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政治关系,是建立在共同价值理念和组织原则之上的,要求每名党员必须以党的宗旨为追求、以党的章程为规矩、以党的事业为依归。这就决定了党内同志关系是“公心之交”而非“私利之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之间的交往,既充满革命情谊的温度,又恪守党性原则的尺度,为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树立了典范。这份由党性淬炼出的情谊,是同志关系最深厚、最牢固的根基,这种建立在党性原则基础之上的同志关系,是“清”“亲”有度的标尺,从根本上清除了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习气等腐朽政治文化的生存土壤。构建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党员干部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终身课题,从思想政治上不断进行自我检视、剖析、反思,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永葆党性的纯洁度;必须把组织原则作为根本要求,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决不允许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决不允许把商品交换原则带入党内,搞“投桃报李”“拉扯吹拍”那一套;必须把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锐利武器,发扬斗争精神,当其他同志出现错误苗头时,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坚决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坚决摒弃无原则、无立场的好人主义。
追求民主平等是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的“粘合剂”。同志关系体现着平等尊重、民主团结的交往原则。新中国成立后,“同志”这一称呼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大家彼此以“同志”相称,打破了阶层、身份、地位的界限,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激发了人们为共同事业而勠力奋斗的热情。然而也不可否认,曾有一段时间,少数党员干部把党内称呼“庸俗化”“市场化”。这个问题看似事小,实则破坏了党内的民主氛围,对党内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当下,规范称呼是正本清源、净化风气的关键切口,要从称一声“同志”开始,彼此多些真诚相待、杜绝虚情假意,多些原则坚持、谨防利益勾兑,让同志关系回归本真纯粹。在这方面,领导干部须带好头,增强民主平等意识,坚决反对庸俗“关系学”,破除各种“潜规则”,摒弃“官本位”思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切实走好群众路线,让党内关系更加清爽、更加纯洁。
严明纪律规矩是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的“防护栏”。纪律是管党治党的“戒尺”,也是党员干部约束自身行为的标准和遵循。党员干部并非生活在真空中,必要的交往不可避免,但因为手中有一定的权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很容易在交往中被别有用心之人盯上,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党员干部要把严明纪律规矩作为构建健康同志关系的硬核举措来抓,划出交往底线红线,进一步规范人际交往,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严守政治纪律,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做到团结而不“结团”,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言论,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严守廉洁纪律,秉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净,倡导“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清新,以“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的淳朴,正确处理同志交往中公与私、义与利、情与法的关系,做到交心而不交利、交往而不交换;严守生活纪律,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广交益友、乐交诤友、不交损友,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自重自省,严格自律,带头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培养和巩固健康纯洁的同志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