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界大战中“惨胜”——
“日不落帝国”跌下巅峰
19世纪后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的经济优势迅速缩小。新兴强国纷纷寻求扩张势力范围,开始挑战英国在海上乃至国际事务中的支配地位。20世纪初,德国海军异军突起,英国海军面临的危机暗流涌动。
正在失去世界头号强国地位的英国,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海上霸主地位。英国海军中改革派的代表费希尔,推动海军以“无畏舰”这一划时代舰种,淘汰了英国所有的现役战列舰。英国甚至不惜与夙敌法国和俄国就海外利益分配达成妥协,构建了夹击德国的“协约国”阵营。德国的强势崛起与英国的扩军备战,成为了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背景。
尽管实力占优的英国舰队将德国水面舰艇主力牢牢封锁在北海,但1916年的日德兰大海战还是使英国海军付出了惨重代价。德国展开的“无限制潜艇战”也超出了英国人的想象,一度令英国无所适从。虽然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一方最终打胜了一战,但一战使英国元气大伤。英国海军已难以维持其传统的“两强标准”(即实力至少要与仅次于它的两支海军的总和相当),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只得降为“一强标准”,实力仅稍稍超过当时居于次席的美国海军。美国则以“门户开放”政策渗透进英国广袤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国”的骄阳开始失去耀眼的光芒。
脆弱的和平并没有维持太久,便被更为残酷惨烈的二战打破。凭借实力尚存的海军和新兴的空军,英国免于像诸多欧陆国家那样沦亡于纳粹之手,成为唯一自始至终参战的大国和盟军反攻德国的重要基地。然而,二战又是一次英国耗费举国之力才获得的“惨胜”。战后,英国已沦落到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求生存的地步,恰如丘吉尔黯然神伤所描述的,“在巨大的俄国熊和北美野牛中间,坐着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海军的蜕变与重生——
英国努力维持大国地位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冲击下的英属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支离破碎。正如美国前国务卿艾奇逊所说:“大不列颠失去了一个帝国,却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角色。”与帝国瓦解和经济衰落同步,英国海军每况愈下。尽管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英国海军仍抱着“世界海军”的幻想,维持着包括7艘航母、10艘巡洋舰在内的400余艘舰艇的庞大规模,并在美国的支持下建造了海上强国的新象征——战略导弹核潜艇,然而现代海军高昂的发展成本和大片海外基地的丧失,使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不得不放弃了“争夺海洋控制权”的全球战略,完成了从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全面撤退,蜕变为一支区域性海军。
当然,英国还远没有衰落到不可收拾的状态,依然位于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冷战后期,主力收缩到北大西洋海域的英国海军,即利用其在东西方对峙中作为西方重要战略枢纽和西欧战略纵深的特殊地缘地位,以及丰富的反潜经验,在“格陵兰-冰岛-英国”一线担纲了“核威慑与保护海上交通线”的重要任务,从而为英国在北约组织内争得了一席特殊的防务和政治地位。冷战结束至今,高喊“重出北大西洋”口号的英国海军,更是一次次登场“献技”,从海湾、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直至利比亚战争,几乎无役不与地充当美国的急先锋。
时至今日,“日不落”的荣耀已然不再。但不可否认,英国皇家海军仍是一支总体规模精干、结构比例均衡、技术装备先进、富于优良传统、作战能力较强的现代化海上力量。这是英国保持“全球影响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它支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核大国、英联邦龙头、北约和欧盟主要成员、美国最重要的战略盟友”这一系列大国地位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