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新建三个师应对北约东扩,与美针锋相对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贺、马博文、马灿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6-05-09 15:06

无法预测的对抗、可以控制的态势

北约近期军演所在地摩尔多瓦位置示意图。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关系跌至低谷,北约暂停所有与俄罗斯的实际合作,仅保持部分政治对话和军事接触渠道。尽管美俄目前博弈明显加剧,但双方尚不会发生大规模正面军事冲突。需要认清的是,俄美的战略矛盾短期内恐难消除,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东欧地区的军事对峙将常态化。这种军事较量体现在多个方面:通过军事演习展示军事实力,通过机舰近距离接触展示信心决心,通过对叙利亚境内有关目标的打击彰显作战能力,通过军事部署释放互不示弱、互不妥协的信号。但在军事对峙的同时,“斗而不破,斗而不僵”将是俄美两国关系长期的走向。尽管在目前俄乌冲突加剧、西方国家对俄制裁层层加码的背景下,“新冷战说”出现并随之扩大,但新的“冷战”目前还只是一种概念的炒作。

冷战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二战后的“冷战”是由几个特殊条件所造成的:一,战争中的暂时合作的成果令双方都不满意,一度隐埋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争斗与争夺又悄然开始,但不便也不能立刻翻脸。二,战争后整个西方世界与苏联都需要进行政治、政策、战略、人心、财力上的重新调整,而这一调整需要较长时间,且耗费大量精力。三,因为二战刚刚结束,战争创伤犹在,各方都不想再诉诸武力(战争)解决,而希冀于用“和平”的方式争取主动权。四,对争夺方式的选择是由已经相对固定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决定的。最后,“冷战”大幕之下,双方由对地球本土的争夺发展到对宇宙空间的争夺,因此,军备竞赛和火箭武器的研制逐步升级便成了当时最大的风向标。而现在,以上原因并不存在。在当前世界一体化进程与国际政治局势影响下,新的“冷战”将停留在概念阶段,或者被重新定义。

我们也要看到,虽然克里米亚问题貌似趋于平淡,但乌克兰危机并没有真正结束。克里米亚被俄罗斯“收回”的状态虽然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但似乎被“收回”也不是克里米亚的最终归属方式。俄美两国代表的两股势力在乌克兰的斗争也不会结束。

现实因素的关键和核心,就是俄罗斯与美国主导的北约都将乌克兰看成是深刻影响各自利益的地区。该地区对任何一方而言都是不可退让的,也是势在必夺的,各方都欲将其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因此,美国、欧盟与俄罗斯对这一势力范围的争夺,实质就是利益之争,难以调和。但核武器的出现以及两国核力量的平衡,注定了区域内大规模的直接军事对抗不会出现,总体的态势仍将可控。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