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中国与世界共探“后《巴黎协定》”之路

来源:新华社作者:杨骏 刘锴责任编辑:杨红
2016-11-08 18:53

变化——气候大会带来直观影响

马拉喀什气候大会对《巴黎协定》19页内容的细节扩充,将对全球经济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看数字、看文字认识《巴黎协定》和气候谈判影响或许使人感到吃力。那么举个身边的例子吧。是否感觉马路上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多了呢?充电桩旁排起了电动车长队,政府补贴政策成为普通民众议论的话题,这些都与推动节能减排、培育新兴产业相关。最终,这些都可以统一到对气候大会谈判结果以及《巴黎协定》的落实上面。

统计显示,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井喷”,达到34万辆,销量达3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受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持续鼓励,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将延续爆发性增长,全年销量有望达70万辆。

而税收、补贴等政策,比如购置税减半,对于节能减排、促进小排量车型消费也起到很大引导作用,与老百姓的出行息息相关。

为促进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国一直在前行。拆烟囱、关工厂、停小火电,淘汰落后产能……“在许多国家出于经济担忧而搁置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时,中国的环境问题被摆上了议事日程的首位,”英国《卫报》如是说。

面对雾霾、水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中国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除GDP考核“紧箍咒”、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中国以前所未有、全球罕见的力度治理污染、保护生态,并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而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更明确地提出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到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再到加大低碳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力度等,措施和要求极为详尽。

对企业来说,中国通过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节能减排产业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其中必然出现众多不同于以往的商机。

“大力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等措施如果都真正做到了,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解振华这样评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