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毕生书写中国情
——记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

艾黎耄耋之年依然坚持写作。聂广涛供图
在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上,有一些外国友人被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所吸引,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献出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其中,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国际友人之一。
1927年4月,即将三十而立的他来到中国,之后倡导工合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诞生后,艾黎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用一生书写了对中国的热爱。1987年12月27日,享年90岁高龄的艾黎在北京溘然长逝。

艾黎英译的《杜甫诗选》。聂广涛供图
创建工合,为抗战支援物资人才
初来中国,艾黎在上海公共租界工作时,目睹了许多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中国工人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悲惨情景。他决心投入到中国人民变革社会的斗争中去。1934年,艾黎参加了第一个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他未曾想到,这个联系竟让他在中国生活长达60年,中国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1938年,艾黎与埃德加·斯诺、佩格·斯诺同中国的一批爱国人士一道,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工合”),号召失业工人和难民组织起来建立工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救亡,解决生活困难,支援抗日战争。1939年1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艾黎当选委员并担任实地工作秘书。他经常奔走于中国西北、滇黔、湘桂、浙皖、晋豫等抗战后方的城镇农村,组织和发展当地的工合组织,生产数十种民用消费品和部分军需品,为支援八路军、新四军抗日和向前线临时工厂输送技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1939年毛泽东和叶挺同志分别写信给工合国际委员会,高度赞扬工合组织对中国抗战作出的积极贡献。
1942年以后,艾黎同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在陕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培黎,“为黎明而培训”,希望为中国革命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1944年,该校迁到甘肃省山丹县,一度发展到近600人的规模,设有近20个供学生实习的生产组,实行半工半读、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针,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山丹培黎学校是艾黎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支撑起来的。艾黎认为,山丹是块宝地,有山有水,矿产资源丰富。师生们自己灌溉、采煤、冶炼、制陶、纺织,制造各种生活必需品。学生们冬天穿的皮袄、秋天穿的皮夹克是皮革厂制成的,学习用纸是自己生产的,食堂用的缸碗碟盘也是自己造的。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分工、有合作。
“努力干,一起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艾黎用这种工合精神培养出的学生有独创意识,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他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