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黎养子邓邦镇:他在中国度过了三分之二的人生

来源:新华社作者:田野 宿亮责任编辑:张硕
2015-08-15 15:54

专访:“他在中国度过了三分之二的人生”——访路易·艾黎养子邓邦镇

邓邦镇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养父路易·艾黎时,这个新西兰人头戴八角帽,衣着普通,手中拿着糖果和玩具,站在北京一座小四合院里冲他微笑。

而正是这个平凡的外国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给予了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他参与建立的工业合作社,是抗战中一支重要的生产力量;他开办的培黎学校,为中国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技术人才。

近日,邓邦镇在他位于新西兰奥克兰市的家中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了艾黎在中国的故事。

兴业救中国

艾黎出生在新西兰南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法国战场,他看到因战事告急被临时派往前线的中国工人十分勇敢,令他印象深刻。这也激发了他对中国的好奇,为他之后的“中国之行”埋下了种子。

1927年,艾黎踏上中国的土地,在上海先后做过消防队长和工厂督察。10年后,抗日战争爆发,目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艾黎萌生了兴业救中国的想法。

1937年,日军侵略上海,上海及周边地区工业设施遭到严重毁坏,转移和疏散工厂迫在眉睫。在宋庆龄和周恩来等人支持下,中国工业合作社次年在湖北武汉成立,艾黎担任技术顾问。

工业合作社招收大量失业工人和难民进行生产自救,为战时供应军需民用产品,逐渐成为支援抗战的一支独特经济力量。

成立工业合作社不久后,国民政府的腐败堕落让艾黎感到失望。他选择了支持中国工人和贫苦大众、以及代表他们的中国共产党。

平等博爱

“我的养父一生成就卓越,他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就是平等博爱,”邓邦镇说。

来到中国后,艾黎先后收养了两名孤儿,后来又负责照顾一位英国朋友的几名养子。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受托收养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失去双亲的邓邦镇和他的两个堂弟。

据邓邦镇回忆,在艾黎创办的培黎学校,他无微不至地照顾和关怀着每一个孩子。在寒冷的冬天,艾黎曾亲自为脚生冻疮的孩子洗脚,半夜把孩子的脚捂在胸口,防止冻伤。

1987年,艾黎在北京病逝,邓小平在敬献的挽联上写道: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在艾黎的家乡新西兰南岛坎特伯雷地区,邓邦镇和妻子为他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位从新西兰走出的“中国老朋友”。

中国情结

从30岁踏上中国,直到90岁离世,艾黎在中国度过了三分之二的人生。“可以说,中国就是他的‘第二祖国’”。

据邓邦镇回忆,新中国成立后,艾黎特别关心新中国的建设,对农村地区发展格外关注,热情地把中国取得的成就与前来探访的外国友人分享。

艾黎为新中国感到骄傲,积极向外国人宣传新中国的成就,为发展新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有一次,艾黎兴奋地把邓邦镇叫来,手中拿着两把钳子相互撞击,结果一把被撞出了缺口,另一把则完好无损。他得意地告诉邓邦镇,完好的钳子是“中国制造”,质量超过英国货。

从投身生产救亡,到培养技术人才,再到发展对外友好,艾黎把一生献给了需要他的“第二祖国”。

(新华社新西兰奥克兰8月15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