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继续下潜并在5级海况成功回收

来源:新华社作者:罗沙责任编辑:卢建霞
2014-07-25 22:58

新华社“向阳红09”船7月25日电(记者 罗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5日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区开展了今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七次下潜作业。完成作业后,潜水器在返回海面时遭遇5级海况,最终在科考队员们协力配合下成功安全回收至母船甲板。

本次下潜作业中,“蛟龙”号于当地时间7时17分布放入水,17时45分回收至母船甲板,最大下潜深度达2104米,水中时间为10小时28分钟,海底作业时间达7小时37分钟。

“蛟龙”号潜水器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航行,观察、拍摄富钴结壳(海底岩石表面的壳状化合物)和巨型底栖生物的高清视频和照片,共采集岩石2块、结壳4块、海水8升、沉积物样品2管、海绵3个、珊瑚2个、海蛇尾3个、海百合2个、海鳃1个、虾1个、海胆1个、海葵1个、海星1个。此外,“蛟龙”号通过母船与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海洋局“蛟龙”号航次陆基保障中心建立了语音通信,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与下潜人员进行了实时交流。

“蛟龙”号当日完成作业返回时,作业海区风浪陡增,达到5级的海况已是潜水器回收安全标准的极限。回收过程中,为潜水器挂缆的蛙人在大浪中跌落水中,后被及时救起。在各岗位科考队员的协力配合下,潜水器最终被安全回收至母船甲板。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科考队专家表示,从本次下潜作业调查可以看出,该区域2100米至1880米深度海底底质以岩石为主,覆盖有较多的沉积物,未见成片的板状结壳,生物数量不多,以海绵动物为主。1880米至1570米深度海底出现成片板状结壳,生物数量多,种类多样性高。1570米至1550米深度区域已到达海山山顶,在结壳与沉积物分界线的结壳一侧以海绵动物为主,沉积物一侧以海葵为主,还有海百合、海胆、海星、小珊瑚、鱼、虾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