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瘦身减权添活力
■舒 畅 宋国斌
6年前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带着一股冲劲儿的江磊决定留在北京创业,和朋友一起注册成立了一家互联网创新公司。
“那时注册公司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手续非常繁琐。有次我们申请软件企业认证,花了两个多月都没跑下来,最后只好请代理公司帮忙。”谈及起步时的艰辛,江磊至今难忘。
曾几何时,行政审批事项多且杂的“顽疾”拖慢了创业者的脚步,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成本。
据了解,原先,北京市15个部门承担的涉及投资项目的审批事项中,需要行政相对人提交的各种材料达到1000多份,平均每项审批需要提交的材料达12份。北京市级部门核发的审批证照中,办理时需要行政相对人提供的其他部门核发证照就有300多项。基层一个社区服务站日常开具的证明文件就达8大类、72项。
只有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精简掉,才能真正释放企业活力。为了让原本“臃肿”的行政审批“瘦”下来。2013年到2014年底,北京市政府先后分三批取消和下放了审批事项381项,精简比例达41.2%。
审批“瘦身”的好处显而易见。政府主动“减权”,进一步优化了发展环境,让公司、法人和其他组织享受到了深化改革释放的红利。这一点,江磊感触颇深:“以前注册公司,代理公司要收1500多元,而现在只要1000元不到,代理费不升反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政府层面释放的诸多‘利好’,让我们企业的发展倍添活力。”
如今,江磊的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年营业额已近百万,对未来,他充满信心。